今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轉載,說美國最近有個新興的自我管理節約活動,由一個名為「Six Items or Less」(6件以下)的網站所發起,目的是要減少開支、拒絕流行、並對大量生產與全球運輸廉價衣物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進行鬥爭。而手段就是:只以在衣櫃內能找到的6件衣服過活(不過鞋子、內衣褲和飾品不在其限)。
根據報導中所舉出的例子,一位31歲、擔任保險銷售主管的婦人,參加活動一個月以來只以這些衣服生活:件黑夾克、一條H&M褲子、兩件襯衫(黑色與粉紅色),一件Old Navy牛仔褲與一件穿舊的粉紅T-shirt。不過記者說「實在不知道她怎麼只靠這些衣服搞定生活」,連我這個往往不太會注意到女性穿著的駑鈍男性都有點質疑。
無論如何,身為一個對於現代大量消費、供過於求,拼命刺激消費者購買超過必要產品的變態社會反感的人來說,不管是不是真的能夠完全作到以6件衣服過活,至少都是一種良性的趨勢。
#
話說回來,我覺得這個運動的參與者,理論上應該都以女性同胞佔壓倒性多數吧?
男性—大部分的男性—其實對於衣著實在沒啥特別的興趣與需求。雖然我也覺得無論春夏秋冬都穿著西裝,實在是一種愚蠢到有得找零的行為,但至少不用傷腦筋去思考「今天我該穿什麼」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這每次都讓我想到小時候看的卡通「海底兩萬浬」中,那個衣櫃只有一堆完全一樣的西裝可換的角色Sanson…)
仔細想想,最近這半年幾乎就已經在過著「6件以下」的生活了:上班的時候下半身都穿著黑色西裝褲(由於怕熱,通常都是兩件最薄的褲子交互替換)、上半身都穿著西裝襯衫(藍色系兩件、白色系一件);偶爾有機會在週末出門的時候,換穿的褲子大概就是那一兩件(沒出門的時候隔了一兩週結果穿得仍舊是上次同一件)、上半身則套著來去沒差多少的短袖Polo衫或T-shirt。如果扣除週末,我過的的確是標準的「6件以下」的生活。即使加上週末,我也沒有超標太多。
況且也沒人在意。
#
我常常在想,在幾萬年前人類還衣不蔽體的時代,爭奇鬥艷、表現與眾不同的方式,想必不會在衣著上來表現。有的話,頂多只是在臉上塗鴉、或是在身上裝飾些漂亮豔麗的羽毛之類的吧?那個時候的人們,一定是更能注意到周遭親友的本質,而不至於被外表的虛偽所矇騙吧?
太過赤裸裸的不加掩飾,或許稍嫌醜惡,但至少,盡量表現真實的自我。
不知道這樣的運動,能不能順便轉化人們對於人性觀察與互動的態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