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頭暈目眩中,選舉結束。豪不意外地,國民黨大勝,民進黨大敗。
只是,沒想到差距這麼大。
沒算錯的話,這次的立委選舉,國民黨在區域與不分區兩部分合計共拿下81席,加上幾個向來支持泛藍的4席他黨籍立委,在113席的第七屆立法委員中,佔有75%以上的絕對優勢。這麼一來,國民黨不但掌握了立法修法的絕對主導權,甚至還跨過了修憲門檻的必要席次。反觀民進黨,區域加上不分區總共只拿下27席,而且不分區的部分還比區域立委多1席。若非全國性的基本盤還有三成左右的比例,情況會更慘烈。
雖然應該是有利於兩黨制的「單一選區兩票制」,現在,變得比較像是一黨獨大制了。
幾點,選舉結果出來之後,想說的東西。
#
首先,民進黨的大敗,誰都看得出原因在哪。我比較有興趣的反而是是:民進黨要怎麼檢討自己?
一如慣例,陳水扁在大敗之後辭去黨主席,以示負責。但是實際上,由於整個立委選舉一敗塗地,除了少數區域立委是靠著自身地方的經營能力而突破重圍,這段時間以來一直掙扎著、不跟民進黨一起沉淪的幾個指標性人物,也全都沒有當選。民進黨雖然因為緊抱少數極端而大敗,但是之後的反省與檢討,會讓他們轉而回到政治光譜的中間嗎?
再者,大家都覺得—甚至連泛藍的支持者也都覺得—陳水扁正是民進黨這次大敗的主兇(或者幫手,看你站在哪一邊)。但是,如果到最後,民進黨人就把所有的罪過都推到陳水扁一個人頭上—就像以前國民黨都把一切問題推給李登輝一樣—然後雙手一攤,好像他們都沒有責任似的,那結果就會像這八年來的國民黨一樣:只會推過諉責、只會檢討別人,而忘了自己也曾經是錯誤政策的幫兇。
此其一。
第二,國民黨的大勝,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國民黨表現的有多好。老實說,我覺得爛透了,某個角度來看,簡直跟民進黨敗壞的程度不相上下。即使馬英九選後提醒大家要戒慎恐懼,我仍舊懷疑:他們是否會被自己的大勝給沖昏了頭呢?
我相信馬英九在道德風範與為人處世上,是比較值得尊敬的。但單純就馬英九跟謝長廷兩人相比,謝長廷的執政能力是要比馬英九高出一大截的。光看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的表現,就會發現他對於帶領團隊以及行政控管並不擅長。面對國民黨掌握了絕對優勢的立法權情勢,他的掌控力有多大呢?更進一步的說,若3月20日他也當選了總統、掌握了行政權,他又是否有能力駕馭這群重獲絕對權力政客?
到頭來,我們能依靠的,會不會只剩下馬英九的良心?
第三,今天首次採用的「政黨票」,結果仍是讓國、民兩黨全數囊括,沒有任何一個第三政黨能夠跨過5%的門檻、獲得不分區立委的席次。一方面,這是因為行政機關刻意的怠慢、以及在野國民黨的推波助瀾,一方面也是因為選民尚未有「第三選擇」的自我認知。
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在國、民兩黨以外,這次選民有10種的「其他選擇」:如果你覺得無論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無法讓你滿意(我相信這種人不在少數,肯定超過5%),除了廢票之外,終於有其他可以表達自己立場的機會了…但很可惜,現實並不這樣運作。誇張一點的說,就算10個其他小黨,每個都拿下4.9%的選票,獲取了總票數的49%—結果還是會一席都拿不到。
選前還頗仔細的看了一下這些小黨提出的不分區代表名單。真的,基本上,他們都比國、民兩黨用心得多。但或許是因為前述的原因,使得得票率不足,也或許可能是選民為了不想浪費自己手中的一票,只好含恨選擇國、民兩黨。
這些別有特色的小黨,民主制度中理應擁有的、多元聲音的表現,以後是否還有機會發聲呢?
最後,公民投票,這個兩黨耍寶的可笑政治招數,搞到最後沒人理會也就算了,之後「公民投票」這東西的效力還剩下多少,都令人質疑。這方面,民進黨政府要負最大的責任,國民黨慌張的起舞盲從,不打五十大板也要打個三十下。
根據公投法的的規則,本次被否決的提案,三年內不得再次提出。看起來好像很嚴重,不過仔細想想,這次的公投,題目是什麼?「討黨產」跟「反貪腐」。前者民進黨執政了八年都還搞不定,要讓民眾有錯覺、認為投票過關就會有錢從國民黨的口袋掉出來,根本就把大家當智障;後者這種道德最低水準的要求,居然被拿出來問選民?乾脆直接投票表決「你是否認為應該要作好人?」算了…。
不明就以的外國人,看到這種題目,大概會以為是石器時代未開化的穴居人在選酋長吧?
#
我發現政治這種東西,還真的會讓人血脈奮張。寫完之後,頭更暈了。也罷,我今天已經盡了選民應盡的義務、執行了國民理應的權力,剩下的就交給這些渾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