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這是一本單純討論環保議題、預測未來社會變遷的書籍,沒想到這本由財經學者所著的作品,給了我比預期更多的東西。
「當油價衝破每桶200美元的時候,經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這是整本書討論的重點。其實,每個腦袋清楚的人都知道,若是替代能源沒有來的及發展出來的話,人類現存的文明很可能會崩潰。畢竟,我們現在所有的生活,都跟石油息息相關。石油一旦耗盡,不只是汽車的擁有者只剩下一堆廢鐵—糧食生產會大幅下降、運輸成本大幅上升,飢荒會襲擊世界上每一個城市;我們週遭幾乎所有的用品,無論是高科技產品、還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會全部退回工業革命以前的產能。
即使未來可能的危機是如此顯眼,大家還是視若無睹。
作者強力的批評那些不負責任的領導者,讓大眾誤以為世界上總有開發不完的石油,讓大眾以為他們還有很充裕的時間來開發替代能源。事實是:如果替代能源(或者替代方案—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不能快一點被大量使用,即使石油還有一定的生產量,急劇上升的成本造成的破壞力將不亞於石油耗盡。
#
對我這樣一個非經濟學專家的讀者來說,有幾點相當有意思。像是,在恰當的規劃之下,「風力發電」其實已經可以是替代能源的最可行方案了。反而像是核能發電,因為鈾礦本身蘊藏量不足的關係,如果只想用核能發電來替代石油的話,全世界的鈾礦也將在5至30年內耗盡。至於最近火熱的太陽能發電,作者則質疑其發電功率以及替代性,而其他像是酒精、玉米等替代性能源,在土地成本上更是不可行。
書中有一種連我也犯過的迷思—我覺得這是我這一個世代的特質—膜拜科技。我們總是以為科技進展將會解決一切的難題,就像過去這一世紀曾經出現過的那些偉大發明一樣。事實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科技進展,突破性的發明已經少之又少。如今在科技新聞上發表的各種突破,基本上都只是過去技術的改良。而真正能夠像是蒸汽機之類,完全扭轉人生生活型態的科技,屈指可數—而且最可怕的是:它們幾乎都建立在「石油基礎」之上。
因為作者是財經學者,書本的後半部也點出一些投資標地,期望能夠讓讀者在即將來臨的高油價時代中,仍舊能保有財富、安然度過艱困時期。雖然(也該說有點可惜)作者所列的都是美國人的投資標地(沒辦法,書是美國人寫的啊…),但讀者還是可以從這些投資標地的分析之中,做出自己投資的判斷。至少,提供了投資者另一種思考的面向與觀點。
即使不是為了環保議題,而去看這本書,我覺得對於總體經濟相當沒有概念的人,也可以稍微翻閱一下。像是「通貨膨脹比通貨緊縮要好」這樣的觀點,作者就用了相當容易理解的方式做出分析。最近引起經濟風暴的美國次級房貸,作者在提到房地產問題的時候,也提供了另一種觀點的解讀方式。
在你想買任何東西之前,應該要看一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