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想不起來自己上次看台灣的連續劇,是哪年哪月的事了。
當新聞局宣稱要電視台在黃金時段限撥外國影集的消息傳出時,觀眾群起抗議。不過就因為自己實在太久沒有看過台灣的連續劇了,即使被訪問到的觀眾怎麼樣批評本土製作影集的品質低落,我也很難乾脆的點頭稱是。
話說雖然自己並不怎麼注意影劇新聞,還是偶爾會去簡單的掃視一下這些消息。像是「流星花園」這部改編自日本漫畫的台製連續劇,不但捧紅了F4這個團體,所引起的熱潮甚至還讓日本自己也重新拍攝了自己的「流星花園」。姑且不論劇情的架構非屬原創,至少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一件事:台灣還是有能力創造跨國界的偶像的。
看戲,可以分成兩種:看明星,或者看劇情。這兩者有時候是相輔相成,有時候又是互相彌補的。好的演員、好的演技,可以拯救一部無甚可取的平凡劇本;反過來說,好的故事也可以讓平凡無奇的演技被人體諒跟忽略。扣除那些演技跟劇本同樣出色的偶遇佳作之外,往往是前者讓我注意到某個演員,然後會因此追尋著繼續對他/她的其他作品,一直看下去。
某種品質保證,我想。劇本的品質有可能起伏不定,就像最偉大的小說家也不能每部作品都令人激賞一樣,但是演技卻不容易退步。
不過,問題在於,演技這東西就算再怎麼個人、再怎麼需要天才,演員還是需要舞台才能夠演出的。再者,除了極少數天賦異稟的童星外,演員是需要磨練的。若是沒有演出的機會,或者像是那種一出場就被幹掉、連句台詞都沒有的龍套角色,那除非神明關照、有天上掉下來的好運氣,否則還真是出頭無望。另一方面,若是劇本實在是爛到沒有表現的可能,譬如說讓觀眾看了幾集之後就看不下去,那表現的再好也沒有意義。
當觀眾宣稱「即使不看韓劇也不會去看本土劇」的時候,問題又出在哪呢?
先談談另一個話題。
#
去年的11月19號跟20號,華爾街日報刊出了一篇「The New White Flight」的文章,討論在舊金山灣區兩所高中所出現的「白人出走」現象:由於兩校的亞裔學生比例偏高,學業成績又明顯的比白人學生優秀的多,再加上因為學生結構而造成亞裔慣性的「輕人文」偏向,造成許多白人家庭決定讓他們的孩子轉校。
這篇文章很快的就引起了人們,尤其是亞裔族群的重視。根據200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加州學業成績指數(API)最高的前十名高中裡面,有六所學校的亞裔學生比例超過一半,其中排名第三的Whitney的亞裔學生比例更是高達75%。更有甚者,API前十名的小學裡面,前七名的學校亞裔學生都過半,而這十所小學全部都在亞裔人口集中的舊金山灣區內。
長久以來,亞裔族群在美國位於中上階層的比例,向來遠遠超出他們在全國所佔的人口比例。不管是來自於大陸、台灣、香港、韓國、日本…亞裔的家庭內,父母對於子女的課業要求一直都遠遠超過一般的白人家庭。即使這些人已經是移民的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代,這種傳統心態依舊不變。於是,對於孩子的課業向來以較為放任的態度來面對的白人家長,在基本上以考試跟作業為重心的學校教室裡面,他們的孩子往往比不上「專心唸書」的亞裔同學。
既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只會讀書」,也可能基於某種種族因素的排斥性(要說完全沒有種族因素,那就是在說謊了),「白人出走」運動便如此成型。
不過,華爾街日報的這篇文章也很快的就引起亞裔族群的批評。他們認為撰文的記者並非單純的在探討這個現象,而是在文章中隱含了許多種族歧視的暗示,無可避免的挑撥了其實並不嚴重的種族問題。此外,針對已經被煽起的輿論,文章中提及的兩所高中所屬的校區在今年的第一場校區會議上,也把這個議題列入了議程之中。
在兩天前的研討會議上,幾個白人的家長對於這個問題表達了他們的想法。這些屬於「選擇留下來」的家長,對於這樣的競爭基本上都表示歡迎跟樂意。一個身為學生祖母的家長這樣說,「現在全世界競爭激烈,如果白人說不知道如何與亞裔競爭,那麼白人應該要學習如何與亞裔競爭…現在在這裡就逃避跟亞裔學生的直接競爭,以後還是會在別的地方遇到亞裔的優秀人士的。」
話題還在繼續延燒之中。
#
如果去問問那些即使不看韓劇也不會看本土劇的觀眾,到底為什麼不看,理由可以說出一大堆,不過簡而言之就是「不好看」三個字。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刺激—不管是日劇韓劇還是哪國劇—結果素質似乎也不見提升。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那種「見好就不收」的拍片方式,四十集、六十集、八十集、一百集…原本就已經捉襟見肘的製作經費,加上趕工的壓力跟灑狗血的惡搞,品質怎麼會高呢?曾經聽過國外的影集導演對觀眾批判某些素質低落的「瑕疵品」感嘆說,「唉,沒辦法,每個星期要趕出一集,壓力實在很大啊。」人家每周一集都做成這樣了(而且還不是整年都在做),台灣居然可以做到天天趕工、今天錄影明天撥放,實在令人無言以對。
回過頭來,限制外劇以保護本土製片業,當然有它的好處跟善意。不過如果還是要用這種製片方式的話,要嘛就是繼續生出一堆爛片,再不然就是生不出那麼多片子—或者是乾脆不斷重播以前的影集。
萬事起頭難,不過有錢就解決了一半。但現在政府的政策,以「白人出走」的例子來看,簡直就像是限制亞裔學生的人數,然後一邊寄望白人學生自己提高成績、一方面又不給予其他幫助跟資源。媒體的評論總是拿韓國來當例子,人家可是真的花了不少錢在初期的投資上面,讓處於「保護期」的韓國影視產業能有茁壯的沃土。如果真的想要扶植本土的影視產業的話,拿錢出來要比限制外劇更有效果吧!
電視台是要做生意的,而觀眾是要看好戲的。如果有好的作品的話,還怕沒有人搶著撥嗎?我不相信台灣的導演跟編劇只能夠拍那種拖戲又無聊的爛片,也不相信台灣的明星會比其他國家的要差。最近回來打中華職棒的陳金鋒所引起的討論就是最好的範例:縮衣節食的球隊開支,急就章的新秀培養,限制或者開放洋將的名額,只顧當下不管未來的職棒環境…如此這般,怎麼能期望會有多好的球隊跟球員呢?
拍片也是一樣的。
我是真的很希望哪天可以渴望著下載台灣的連續劇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