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漫畫改編的「交響情人夢」最終篇電影版(前篇)上映了。下載了網路上的所謂「特別版」,快轉著跳過了回憶的部份、看了一大半後開始恍神。最後乾脆暫時擺到一旁,回頭繼續讀著好不容易進入第四冊的、雨果的「悲慘世界」…。


 


                #


 


        說起來,一開始我也是跟大部分的台灣觀眾一樣,先看過了電視劇、然後才回頭去找漫畫來看。由於上野樹里飾演的「野田廢」印象強烈,反過來看漫畫的時候,剛開始總會不由自主地把電視劇的印象套入漫畫之中。不過隨著電視劇的結束、以及漫畫劇情的持續推展,對於電視劇的印象也漸漸消退下去。


 


        幾個月前,看完了有點匆匆了結的漫畫結局後,對電視劇的感覺遂一去不返。尤其是從上次看的特別篇(算起來也是兩年前了)之後,又看過幾部上野樹里演出的日劇,截然不同的角色與個性,讓那個電視劇的「野田廢」退縮到僅僅屬於最初電視劇的「野田廢」之中—上樹野里則是上野樹里,是另一個獨立於「野田廢」的演員。


 


        這中間看過上野樹里演出的什麼片子呢?看過了跟織田裕二一起演出的「冗談じゃない!(別開玩笑了!)」,立體感跟陪襯度都大大不如「野田廢」的年輕人妻;接著是陰暗的「Last Friends」,男性化的同性戀角色、令人難過的劇情,看了幾集之後當時已經夠陰鬱的心情讓我放棄追下去—不過那反而是上樹野里精彩的表現。


 


        到了最近看著正在播出的「素直になれなくて(無法坦承相對)」時,劇中的上樹野里有種剛拍完「交響情人夢完結篇」、還停留在「野田廢」心境轉不太回來的錯覺。尤其在看了一兩集「素直になれなくて」之後才去看「交響情人夢完結篇」,感覺更是明顯。


 


                #


 


        說來說去,我要念的倒不是上樹野里的表現,而是「交響情人夢」戲劇化後的搞笑限度。


 


        在看「交響情人夢」的電視版時,真的,既搞笑、又溫馨,捧腹大笑跟打動人心的部份有巧妙的平衡。不過一旦看過漫畫之後,電視劇不得不受到時間限制、以及無法「忠實演出」漫畫中呈現的場景的侷限,就開始削減著螢幕上所能呈現的樂趣。


 


        當然啦,音樂這東西,能透過電視的喇叭來播放、能透過活生生的真人來演奏,那不是漫畫的死硬線條可以相提並論的。不過漫畫之所以是漫畫,也是因為漫畫有著只有漫畫才能夠帶給讀者的感動與真實—其中之一便是「搞笑感」。在漫畫中令人噴飯的非現實惡搞,一旦搬上電視螢幕,往往就會失之誇大。


 


        「交響情人夢」到後來就給我這種感受。


 


        另一個問題跟所有預先知道結局的推理小說一樣:失去了對於未知的興趣。千秋被迫接手一個爛樂團?下場會如何?野田廢到底能否真心投入音樂事業?未來的發展又會如何?一切的一切,全都在下載影片之前就已全部預知。再加上已經變得有點難以忍受的搞笑橋段,呃,算了,先看其他的東西吧。


 


        談不上失望,但的確有點失落。


 


                @


 


        不過還是要感謝這部漫畫,讓我繼續認識一些古典樂。應該在「電影版(後篇)」才會出現的,「野田廢」無法搶到機會演奏的Maurice RavelPiano Concerto in G,是我相當喜灣的一首曲子。而「野田廢」正式出道演奏的ChopinPiano Concerto No 1 In E Minor,我反而沒那麼喜歡。


 


        嘴巴上是這樣說,到時候應該還是會想看看(聽聽)電影版這兩首曲子呈現在螢幕上的場景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hapsody的部落格 的頭像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