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來說說「書中謎」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的原名是「The Secret of Lost Things」,不過說真的這種書名還真是一點吸引力都沒有。中文翻譯成「書中謎」,雖然也沒有非常吸引人,不過相較之下對我來說還稍微好那麼一點。


 


        之所以翻譯成「書中謎」 ,主要還是因為這本書基本上就是在描寫著追尋一本失落的、沒有機會被出版的大師「遺(失)作」的過程。作者刻意挑選了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這位幾乎一生潦倒困迫,唯一且最有名的成名作「白鯨記」還是在出版了七十年之後才大鳴大放(「白鯨記」出版第一年,只賣出5本)的名作家。作者虛幻的構思了一部梅爾維爾已經寫成、但卻沒有機會大量印製出版的「失落的小說」,引導著書中的每一個角色、圍繞著這個謎團打賺。


 


        女主角名為羅絲瑪莉(Rosemary)—即迷迭香,莎士比亞所謂「回憶的代表」—套用這樣明顯的譬喻,配上一間專門販售二手書籍的書店、以及一群在書店工作的怪人,組成了這個故事。


 


        說真的,並沒有很喜歡這本書。雖然我喜歡讀書,也喜歡書店,對於「白鯨記」居然能在出版的七十年後才被人認知其偉大的過程,有某種難以言喻的崇敬—不過這些畢竟無法完全壓下我對這個故事「哪裡不對勁」的感覺。最後最後的幾頁,是在某天回家的途中、搖晃著的公車上讀完的。有種「哎呀終於解決這本書了,終於可以往下一本前進了」的感覺。所以你知道,我想擺脫這本書而拼死啃著它的衝勁,要比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下一頁主角會發生什麼事、故事會怎麼進行的慾望,要強烈上數倍。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癖好問題。


 


        話說回來,「白鯨記」是在大學時讀的小說。現在的我,是否能重新把有一半在描寫補鯨細節的十九世紀小說吞下去,還能夠在闔上書頁的瞬間感嘆著說「這真是一本好小說哪」呢?


 


        我看大概不行吧。


 


                #


 


        「白色榮光」其實原來直接翻譯的名稱應該是「Batista團隊的榮光」。之前有改編成電影上映,現在也正在播著電視劇的版本(不過聽說結局會有所更動)。作者本身是一位醫師,他利用他自己的專業知識背景,寫出了這本通俗易懂、卻又令讀者暢快淋漓的推理小說。


 


        故事的核心是一個專門為病患作俗名「Batista手術」—也就是「保留性左心室切除術」—的精英團隊。這個團隊在平均成功率只有六成的Batista手術案例之中,居然創下了連續26例成功的驚人紀錄。不過,沒想到,接下來突然之間,該團隊卻連續失敗了三次。在手術過程中似乎看不出任何疏失、卻又直覺覺得哪裡不對勁的主刀醫師,決定請外人來協助調查…。


 


        這本推理小說的精采之處在於其前後兩部的主角的相對映照,以及其調查結果的翻轉造成的震撼。「在手術進行中,這麼多人的監視之下,有可能殺人嗎?」這個問題從頭到尾一直困擾著主角,同時也困擾著讀者。隨著調查漸漸深入,作者開始給予讀者許多不同的可能性、測度著每一次前面一個假設被推翻的機率。


 


        很多推理小說,要嘛就是設計的情境太過複雜,讓想動腦的讀者怎麼都轉不出來、不想動腦的讀者覺得實在看不下去;或者有些推理小說,寫得根本不讓讀者有動腦的時間跟機會,讀著讀著就這麼看到最後也無妨。但這本「白色榮光」的精采之處在於:你讀這本小說的時候,不必花太多腦筋,但是的確會讓你不由自主的想動腦筋。


 


        跟「書中謎」完全不同,我拿到這本小說之後,一口氣花了三個半小時,迫不及待地讀到最後一頁,兇手現身、真相大白為止。


 


        痛快。


 


                @


 


        其實這篇本來是想要寫寫今天陳雲林登台的大事的。不過後來想想淌這個混水的人已經夠多了,要嘛就是基本教義派的叫囂、沒腦袋官員的無力作為,再不然就是客觀理智的闡述似乎沒有哪個想搶收視率的媒體有興趣、搞到最後只能自我娛樂自我安慰,還不如省點力氣不要寫。要嘛就寫些這種搔不到癢處的讀後心得。


 


        總比噁爛的政治評論好一些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hapsody的部落格 的頭像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