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日劇SP是由原名「6時間後に君は死ぬ」(直譯即為「6小時之後你會死」)的推理小說改編而來,字幕翻譯的人取了個頗沒創意(話說這種標題也很難有什麼創意)的「奪命六小時」。不過雖然名稱是「6時間後に君は死ぬ」,不過實際上整部片是由「6時間後に君は死ぬ」跟「3時間後に君は死ぬ」兩部分組成。
主角山葉圭史(塚本高史飾)是個超能力者,能夠看見他人未來會發生的事。故事一開始,他就在路上叫住了根本不認識他的原田美緒(真木よう子飾),並且直接告訴她:「妳六個小時之後就會死…」
其實像這樣「預知未來,然後試圖改變命運」的故事情節,一點都不新奇。要不是因為秋季檔日劇幾乎都還沒開始,只有這些SP可以看,大概一開始我就會直接跳過這部戲吧?
話說回來,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討論「已經被預知的命運是否能夠被改變」的這個命題(當然,這個命題本身很有意思,雖然以前好像寫過,不過有空可以再次討論),我想要談的是這部戲中的最後、女主角所作出的決定。
#
簡單來說,在前半段的事件與邂逅之後,女主角愛上了男主角。但是在事件、兩人要分別時,男主角拒絕了女主角的示好。女主角為了再次見到男主角,選擇了能跟許多人群相遇的職務(飯店服務員),也真的因此而再次與男主角相遇。
不過,就在第二次的事件中,男主角告訴女主角,她未來的先生就是當天在現場的某個人;同時,他也預見了女主角與未來的先生所組成的家庭的幸福場景—重點在於:那個幸福的場景之中,並沒有他的存在。
但在事件落幕時,確定了「被預見的命運」仍有被改變的可能的女主角,毅然決然地選擇跟「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告別,決定跟男主角在一起,走向一個可能相當艱苦的下半生。
影片結束時,存在我心中的疑問是:真的有人能夠捨棄命中注定的幸福,而選擇有相當可能的悲苦人生嗎?
#
類似的問題似乎常常出現在科幻故事之中。曾經看過預知命運的類似對話:A說,如果有本書能夠告訴他,誰是他未來的妻子的話,那他就可以省去許多初次見面的尷尬了;與他對話的B則反問,如果真有這麼一本書,可以告訴他命中注定的妻子是誰,並且他也依照書中的指示找到了那個女人、然後跟她結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到底是因為愛著對方才娶了對方?還是因為某本書告訴你這麼作?
A歪著腦袋想了一下之後說,「如果『從此之後幸福快樂』,那有什麼差別嘛?」
我想,畢竟,人不都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而努力地活著的嗎?如果「幸福快樂」是我們的終極目標,當面前擺著兩個選擇:一個是你完全陌生、毫無所知的對象,但卻百分之百保證了你跟對方未來絕對的幸福;另一個則是你目前心儀著、一直渴望能夠跟對方在一起的對象,但你與對方的未來卻完全未知—你會選擇哪一個?
或許,這無關幸福的追求,而是風險程度的偏好問題?
人類有一種不知道是好是壞的頑固傾向—我們都期望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希望受到他人影響擺弄。於是,很多時候,他人良好的建議與忠告,我們往往置之不理;我們總希望所有「最好的選擇」,都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作出的決斷;我們總希望在那個未知的未來中,能夠因為現在「自己的選擇」,而對當時身處的幸福感到自豪。
最後,對於那些被「他人」保證的幸福,我們抱持懷疑、傾向拒絕。
這麼一想,劇中女主角的選擇,或許也就不是那麼古怪了。
#
「如果是我的話,我又會怎麼選擇呢?」
我想,如果是我的話,我是一定會姑且保留選擇的空間的吧?我會想辦法跟目前心儀的對象保持聯絡,但同時也進一步去接觸了解那個雖然現在陌生、但未來卻可能絕對幸福的對象。
然後,我想,最後,我就會落入命運的安排,跟那個命中注定的對象產生共鳴、墜入愛河,並且從此獲得早就被保證過的幸福…
也許,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吧。
但是,又為什麼,總有某種哀傷的感覺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