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跟北京人見面,已經是十六、七年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的他們,對我來說,只不過是龐大的觀光景點中的活動佈景罷了。現在,是我的同學之一。
其實現在中國留學生如此的多,要跟他們有接觸的機會,理論上應該不是難事。不過,實際上,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學校的中國留學生壓倒性的少、台灣留學生比例上壓倒性的多。以口音來辨識的話,自己在學校裡面曾經「耳聞」過的大陸學生甚至不到十個。加上自己念的Human Resource又屬於比較少人選擇的領域(這應該算是亞裔留學生的一般性,畢竟比起Finance或者Marketing,Human Resource對不管是台灣還是大陸,都還是相對冷門的存在),除了少數恰好也是主修這科的同學以外,沒有預料到會碰到另一個也說中文的新面孔。
算是驚喜的一種嗎?
跟這位從北京來的女同學對談的時候,還是多少會感到某些隔閡與阻礙。我指的倒不是什麼意識形態上的東西,不過是一些用字遣詞的差異,讓彼此的理解有所誤差。講著講著,英文反而成了確認字義的方式—至少program就是program、software就是software,不會是「軟體」或者「軟件」。扣除此外,還好(可以這樣說嗎?)她之前在北京的IBM上過班,有許多同事也都是台灣人。相較之下,她對於跟台灣人的交流,還比我跟大陸人的交流要更熟悉一點。
我一直覺得開放兩岸的交流是絕對的必要。世界上大部分的衝突,都是由於缺乏理解。而缺乏理解的主因之一,又是因為缺乏交流。大陸跟台灣兩方面都有著對對方懷有偏見的族群,這是因為死硬的意識形態、或者是因為缺乏有效的理解呢?所有拒絕的接觸跟交流,都只不過是僵化的自以為自己已經過於了解。實際上,往往連自己都不能正確的了解自己了,更何況是他人呢?
話說自己也不是抱著如此偉大的、什麼「促進兩岸交流與和平基礎大業」的精神去跟對方接觸的。只是,課堂上旁邊坐了一個會講中文的人,她又明顯的一副初來乍到的茫然表情,很難不讓自己回想到一年半之前的自己。給予可能的協助跟問候,不是只要是人都會做的、很自然的事情嗎?
#
提到北京,現在只記得故宮的天壇、九龍壁、全聚德的北京烤鴨…頂多再加上被計程車拒收人民幣只收外匯卷的事情。
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
喔,還有另外一個現象。我們這一代的教育讓我們對於大陸整體的了解,甚至比對岸的同一代要高上許多。真是多少有點諷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