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再次讀完「悲慘世界」。


 


        真的想不起來,上次讀過「悲慘世界」是什麼時候。可能是大學,也可能是高中。不過當然,那個時候閱讀「悲慘世界」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樣的。三十歲,經歷了某種程度的人生歷練後的此時,讀著十九世紀初期的悲慘世界,難免心有所感。


 


        不過,這篇文章並不是要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我覺得(雖然才開始下筆)這只是為了發洩好不容易通過重重考驗與折磨後,還是忍不住要碎碎念一下的發洩文。


 


        手上這套遠流出版的「悲慘世界」,總共五冊,頁數約2100頁,是在去年一月底的時候、用消費券購入的。拖著放著到了去年離職的時候,才開始拿起來閱讀。不過後來碰上外婆病重、家中氣氛低沉,第一冊一開頭的悲慘情況又實在太過悲慘,搞得我怎麼樣都讀不下去。


 


        一直到今年三月中左右,好不容易重拾此書,利用三月底跟學生一同出遊日月潭的機會,在旅社跟遊覽車上讀完了第一冊,才開始算是有所進展。即使如此,又花了兩個半月,才終於把剩下的四冊全部讀完。


 


        漫長而嚴苛的閱讀奮鬥。


 


        聽說此書上市的時候,巴黎的民眾瘋狂的搶購閱讀。老實說,我實在很難想像這種書可以引起「瘋狂搶購」(也許是報導的誇大其詞,再不然就是當時巴黎民眾的文化水準比我以為的要高得多…)。或許是因為書中大部分的場景都在巴黎發生,對於巴黎民眾來說,讀著這本書就好像親身經歷那些故事一樣(雖然出版的年代距故事背景已有段時間,但我猜巴黎民眾的生活大概沒有進步到哪去)。


 


        這本書之所以難讀—至少對我來說—是因為(1)書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法國歷史上的、古希臘羅馬的、歐洲各地的…),以及(2)加入了雨果本身的哲學思想討論。


 


        第一點也就罷了。典故這東西,對於翻譯的人來說比較為難。要不斷地查找資料、花費不少時間力氣,才能把那些專有名詞化為頁側的小小注釋。我們讀者只要花個一兩秒讀一下註釋,就能簡單帶過。也許對閱讀的流暢度有所拖延,但倒也不失為增長見聞—或者佩服作者的博學多聞—的一種方式。


 


        不過第二點就沒那麼簡單了。雨果大概花了將近一半的篇幅,在闡述其理念與思維。也就是說,書中有將近一千頁跟情節主幹無關的文字,可以拿掉也不影響故事本身。舉例來說,作者在故事中寫到巴黎下流階層所使用的「黑話」時,就拐到一旁、花了一整個章節來闡述他對黑話之所以形成的看法與意見。


 


        一整個章節喔。


 


        我的媽呀。


 


        要抱著耐心與細心地,啃讀著這種部份的文字,不是我在說,實在有夠悲慘,真的很悲慘。


 


        當然,此書之所以能被稱為文學巨著,除了情節本身的精彩動人外,這些,呃…難以下嚥的部份,也功不可沒。也許,無論在哪個世代,純意識思維的書籍總是難以教一般民眾接受。如果把這些循循善誘夾雜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中,一起交到讀者的手中(這算置入性行銷嗎?),那春風化雨的任務也就變得簡單多了。


 


        也許。


 


                #


 


        小小發洩完畢。最後引述雨果自己的話,來評論這本書。


 


        《悲慘世界》這部書是為世界人民而寫的。我不知是否所有人都會讀這本書,但我是為所有人而寫的…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用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hapsody的部落格 的頭像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