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知道這幾年我們已逐漸疏遠,那是勢必會發生的,每個人都有學習對象,當我們發覺從彼此已不能再學到任何新東西,或是我們害怕會學到更多新東西,這個關係自然就會結束。」


 


                                  ~ <A Stitch In Time> by Andrew J. Robinson ~


 


                @


 


        上週日,跟一個自從剛上大學的一次同學聚會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的國中同學,再次會面。


 


        十年以上未見的那張臉,大概是因為還有一些在Facebook上看過的照片佐證,所以並不覺得跟國中時期相差太遠。話說回來,如果只是在路上擦身而過,我想,我大概也只會覺得「這個人好眼熟啊…會不會是…」,然後就抱著疑惑、頭也不回的繼續往前走吧?


 


        像這樣,失聯了很久一段時間後,又再次相遇的友人,通常會接續發生幾種狀況:要嘛,就是從此之後再度熱絡起來,產生了一種跟過去完全不一樣的親密情誼;要嘛,就是在再度重逢的密集互動後,漸漸冷卻到某種若即若離的狀態、退卻到日常生活圈的交際應酬之外;再不然,就是變成彼此的聯絡簿上面,記載著「某年某月某日重逢」、但是沒多久就恢復到尚未重逢之前的陌生感之中。


 


        如果第一種狀況可以稱作「最理想狀態」的話,我想,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的重逢,落入後面兩者的機率還是比較高的。亦即—若對於與友人重逢有任何期待的話,失望的可能性,頗高。


 


        話說回來,反正都是無奈。人生只要繼續活著、繼續前進,我們就無可避免的會在嶄新的環境之中、遇見一些嶄新的對象。而為了適應、融入那樣的未來,我們只能在極其有限的時間內,選擇跟有限度的人交往。於是那些,偶然重新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的人們,是否能夠僥倖的再次佔據自己目前生活中的某個位置,真的很難說。


 


                #


 


        不過,相較於那些因為客觀因素而長期失聯的人,有些其實應該可以一直在自己身旁、但卻又漸漸疏遠的友人—無奈、卻又無力的失落,更令自己產生某種近似於「罪惡感」的情緒。


 


        幾天前重新讀起這本「A Stitch In Time」的小說時,特別對開頭的這句話,感觸良多。對那些漸漸疏遠的朋友而言,有多少是因為自己(或者對方)覺得無法再從對方(或自己)身上學到東西、又有多少是因為自己(或者對方)害怕從對方(或自己)身上學到新東西呢?


 


        有些停滯不前的友人,與他們對話的時候,會覺得他們老是停留在歷史的回憶之中、不斷地在同樣的困境中打轉、抱怨著完全一樣的事物。就像是吃了太多次的美食,無論如何也很難反覆的吞下已經膩到反胃的、同樣的東西。因此,選擇,漸漸,疏遠。


 


        有些轉變過度的友人,朝著自己理念或原則很難認同的方向、大步前進,每次碰面就不斷挑戰著自己道德情感的界線。若是要每次都要壓抑著自己的反感、說服自己以維繫情感的名目而陪談說笑,已經變成了難以令人期待的折磨時,也會無可避免地,選擇,漸漸,疏遠。


 


        當然,這種感受是相對的。就像尼采所說的,「當你凝視著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在他人的眼中,或許我也有著令人再也難以忍受的頑冥不靈、毫無成長,或者是抱著已經讓他人無法認同的、跟以往完全不同的人生觀。於是,當我自以為排拒疏遠著他人的同時,其實對方也跟我一樣,抱著類似的罪惡感?


 


        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無奈,都是一樣無奈。


 


                #


 


        不管是友情也好、愛情也罷,正常的人應該都不會抱著「總有一天會結束」的期望,而開始跟他人交往的吧?


 


        只是,想在那或許無可避免的無奈出現之前,盡力抱住每一段理應珍惜的情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hapsody的部落格 的頭像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