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上「Training and Development」這門課的時候,提到了所謂的「Adult learner」—也就是人資部門提供教育訓練的對象—跟一般學校的學生有什麼不同。差異在於:Adult learner知道他們想要學的是什麼。他們知道自己為何來上課、來是為了學些什麼,而青少年時期以前的學生,則往往只是因為「應該要來上課,所以去上課」。教育體系給他們安排了什麼、師長告訴他們應該要學些什麼,他們就乖乖聽話。
當然,小孩子比較好搞定,大人就難搞的多了。前者如果不滿,頂多只是哀鴻遍野;後者如果不滿的話,老師是有掉飯碗的可能的。話說回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擺佈小孩子,對他們理應的所學自以為是。
雖然自己也是資優教育體系的經驗者,不過我的經驗跟現在所要談的資優教育,基本上沒有什麼關聯性。或者我該說:遭到嚴重曲解的「資優教育」,只不過是「加強版的普通教育」罷了。資優,只不過是個幌子罷了。
#
在台灣中部縣市的各個國中,這幾天正在舉行一般智能及語文資優班考試。由於是基於統一考試、統一分發的方式來錄取所謂的「資優學生」,許多人痛批這已經成為變相的、殭屍復活的國中聯考了。而實質上根本是學校自行開設的「特教班」—特別把一般的課業反覆重教的班級—也變成了家長們不必費心另找課後補習班的最佳選擇。
根據世界資優兒童協會會長走訪學校的調查顯示,大部份學校課程及教學內容,並未依學生的資優特質提供適性教育,而多以升學為主要考量。詢問了資優班學生,他們與一般的班級在課程上有何不同,學生也表示所教的課程相同,不同的則在於上課時數較多、考試較多、做的測驗卷較多。而這樣的教育方式居然稱作「資優教育」,真可以說是另一個台灣奇蹟。
照理說,資優生之所以為資優生,就是因為他們可以用比較短的時間、比較快的速度學習。如果是在同樣的時間之內,資優生可以學到的東西較多、深度也較深。在那個我當資優生的國小時代(1980年代),資優課程是安排在一般課程之外的。我的確是花了比班上同學要更少的時間(因為還得去上資優班的課),就能夠獲得跟他們一樣、甚至更好的成績。重點在於:資優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出很會讀書的小孩嗎?保證這些孩子一路念上最好的學校,長大之後全部成為國家的棟樑、社會的精英嗎?
我不知道資優教育的實際目的應該是什麼,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至少,這種想法,對於一個老師來說,是太過自大了。
不過,還有比這個更自大的,那就是自以為我們真的知道,這些資優學生「應該學些什麼」。
之前我就寫過,人們最慣用的所謂IQ指數,其實不過是心智成熟度的社會比例尺罷了。如果教育資源足夠(譬如說,每個學生都能分到不只一個老師)、品質也足夠(每個老師的所學跟本身的能力都足以應付資優教育)的話,其實絕大多數的孩童都可以成為某種特教體系的「優良產品」。但是因為資源不可能完全充足、也不可能每個教師都有能耐指導資優生,所以資優教育才是有限的。我們只能夠挑選在各方面綜合能力加總後高人一等的孩子,把這些有限的資源投入在他們身上,以期獲得最高的回收。
(講的很business?沒辦法,我好歹也是個businessman嘛。)
這兩天看到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正常狀況下,資優學生只會佔整體學生的3%。所以這種資優班遍地開花的狀況,根本就是不正常的。除非這個地區的人民全部都受過基因改造、或者是人為配種,否則絕對不可能有這麼多的資優生。換言之,這一大堆的「資優班」裡面,絕大部分的學生一點也不「資優」。
其實,最糟糕的地方還不在於這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官辦補教班。最嚴重的問題在於:那些由於統一分發,而被分到了這些「補教班」的真正資優生,他們的未來會是如何?
有個最常見的錯誤印象,就是「資優生都很會唸書」。其實不然。資優教育裡面最注重的「適性教育」,就是為了讓這些資質優異、但是有待開發的學生能夠自己找出自己未來的道路。除非像是那種以某種特定的能力(譬如說數理資優班)作為區隔的資優教育,可以在錄取的時候考量到他們專門的長才,許多資優學生的天才並沒有辦法直接表現在課業上面——尤其是台灣的教育系統。到最後,氾濫的資優教育,只會把讓許多真正的資優生死在反覆練習的機械運動之中。
#
像我這種這麼懶惰又不怎麼求上進的傢伙,現在跟一般人比起來居然還可以混的不錯,都要感謝我老爸老媽給了我一個還過的去的腦袋瓜子——還有我運氣好,能進了有開設資優班的國小。我很難確切的告訴大家,到底國小五年的資優教育對我有多少影響,但是我肯定絕對有莫大的影響。我只是希望,不要讓這些短視近利的傢伙,把可能的資優生推入不幸的深淵。
至於那些夠不上資優生的97%,那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