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應該要先看完的「雪國」,因為終於拿到了拖同學從台北帶回來的這本「大崩壞」,暫且延後。畢竟「雪國」我已經看過了,但是這本書我卻期待了好幾個月。
閱畢,覺得數以月計的期待果然是有價值的。我可以說,「大崩壞」是近期以來我所看過的非文學著作之中,最值得推薦的一本。如果你最近想看點純文學以外的東西,請一定要看這一本。
#
這本書的中心議題是:環境破壞跟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看起來是廢話,不過作者Jared Diamond卻用了十幾個古代與近代了例證,仔細的分析了自然的變遷與人為的破壞造成的交互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導致一個社會崩潰跟滅亡。有的例子我本來就很熟悉,像是復活節島的文明崩潰、中國的環境破壞;有的例子在讀到之前我完全沒有概念,像是維京人在格陵蘭的殖民滅絕、美國西南部阿鈉薩茲印地安部落的殞落;有的則是顛覆了我原先的認知,像是美國的蒙大拿州跟澳洲大陸的兩個案例。
不過無論是已經熟悉的案例、還是完全沒有概念的新知,都有許多令我耳目一新的觀點跟看法。當然,也讓我對於許多事物有了產生了另一些觀察的角度。
因為這本書實在太複雜了,在此僅寫下自己每一章節、每一些片段的想法,算是讀書隨記。
在簡單記下每個案例的看法與想法之前,先要說的是作者提出的、對於一個社會是否能夠存續的五個要素: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友邦的支持、以及面對環境問題時的應變能力。換言之,一個社會之所以會崩潰,往往並不單純只由於環境破壞——雖然這是最主要的因素。有的社會所處的環境極端惡劣,但是依舊存活了下來(像冰島的維京人,依舊生存至今);有的社會則只因為其中某個因素造成了關鍵性的影響,從而造成它的滅亡,但這個因素卻往往只是表面現象(像是盧安達的種族大屠殺)。
有了這樣的基本認知之後,才繼續往下討論。
#
美國蒙大拿州
作者提出的第一個例子是美國蒙大拿州。一提到蒙大拿,許多人想到的就是它的自然美景。雖然我只能算是「路過」,但是我也曾在去年八月的時候到過蒙大拿州。一樣是人煙罕至的曠野,蒙大拿給我的感受跟懷俄明就完全不同。事實上,許多有錢人不斷移居蒙大拿州,或者在此購地作為他們的度假地點。弔詭的是,這些鉅富退休後所居住的地區,卻也同時是蒙大拿州平均收入最低的地方,許多「當地人」甚至要兼差做兩三份工作,才能達到美國政府的「貧窮線」標準。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移民」都是抱著大把銀子來此享受人生的有錢人,而當地人則是想盡辦法離開此地,到外州的大城市去尋找工作機會。而這種人口的流動差異,又連帶造成了當地居民(包括「原住民」跟「外來移民」)對於環境保護的概念的不同。再者,直接引用書中的話,蒙大拿面臨的問題就如同全美國面臨的問題一樣:「…人口漸增、移民、水的質量日益惡化、季節性或地區性的空氣品質不良、有毒廢物、森林火災的威脅升高、濫墾濫伐、土壤(及其肥力)流失、生態多樣性的減少、引進有害物種,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
蒙大拿雖然位於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內,但是卻也是這個國家最原始、人口最稀少的地區。而像蒙大拿這樣的地方,都已經面臨如此繁雜且沉重的環境負擔,試著想想看美國其他地方、甚至全世界面臨的危險會有多高。
蒙大拿面臨的環境問題多如牛毛,不過在此只提森林破壞的部份。森林的濫伐一直都是環境破壞的病灶,後面還會提到不少,所以先談談森林的部份。
蒙大拿的伐木業曾經興盛一時。後來因為環保意識抬頭,以及許多政府環保法案的通過,蒙大拿的伐木業逐漸衰退。不過,紙張跟木材不會無中生有,你不砍蒙大拿的木頭,總要從別的地方砍。目前,最大的供應來源就是距離最近的加拿大。有蒙大拿的居民因此就挖苦地說:「有人說『不要以伐木來強暴土地。』自己的土地不能強暴,所以就轉而強暴加拿大。」
蒙大拿的森林有個最大的問題:再生率。雖然蒙大拿州有著面積比南方各州更大的林區,但是由於緯度的關係,在南方各州可能只要三十年就能夠達到砍伐標準的樹木,在蒙大拿可能需要六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於是蒙大拿的森林就變成了跟礦藏一樣、只出不進的資源,再生的速率趕不上砍伐的速度。
伐木造成的傷害還有個更弔詭的問題產生:1900年代美國林務署開始實施所謂的「火災抑制政策」,要消防單位在火災傳出的隔日早上十點之前撲滅火勢。由於消防技術的進展跟林道的拓寬,二次大戰後的十幾年間,被森林大火吞噬的林區面積少了80%。
但是,由雷殛引發的自然性森林大火,實際上是生態自我調節的一個環節。當伐木業者只把那些成長的夠高大的樹木砍伐運出,林區就只剩下成長不足的小樹。通常的情況下,小樹木本身由於能夠防火的樹皮還不夠厚,火災來臨時都會先被燒掉,但是也因為高度不夠,所以火苗只會吞噬地表矮小的植被,而不會燒到濃密的樹冠。可是現在大樹都被砍光了,應該由自然火災調節的小樹苗數量,又因空間拓寬加上「人為幫助」,密度大幅提高。結果,近年來,一旦發生森林大火,狀況就完全失控——因為森林可供燃燒的樹木實在太多、太密集了。
解決之道當然也有,就是花錢。不過一千美元的經費只能處理半公頃的森林,而美國西部森林的總面積卻有四千多萬公頃——總計要花上一兆多美元。沒有一個政客或者選民願意付這麼多的錢來處理問題。更諷刺的是,由於清理森林必需要「適當的伐木」,更被許多人視為伐木業借屍還魂的伎倆。
蒙大拿森林問題的重點在於:許多民眾認為「自然最好」,但是實際上他們所以為的「自然」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就已經消失了。如果不做出一些人為的改善的話,很快地,就連這些已經不自然的自然都可能會消失不見。
可是體認到這點的人,少之又少。
#
復活節島
同樣是森林的問題,不過在現在的復活節島上面,是看不到半片森林的。當代的植物學家研究復活節島上面的植物時,能辨識出來的本土物種實在不多。而且,即使是最高大的一種,頂多也只有兩公尺高,難以稱之為「樹」。其他的植物就更不用說了,只能算是小草跟灌木。但是,實際上,這個以摩埃(Moai)石像聞名於世的孤立小島,在人類定居之初不但不是不毛之地,反而是巨木參天的亞熱帶森林。
復活節島的森林是怎麼消失的?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是「與世孤立」。復活節島的位置大家應該都有概念:距離復活節島最近的大陸是其東方三千七百多公里的智利海灘,而距離最近的小島則是西方兩千公里左右的皮特凱恩島。這個面積只有170平方公里左右、地形平坦的小島,完全沒有跟其他人交流的機會,島民只能夠靠自己的力量維生,並且利用所有島上的資源來滿足生活所需。
話說,最初千里迢迢移居此處的波里尼西亞人約在西元900年左右抵達復活節島。最早的移民人數雖然不清楚,但是根據估計,復活節島在鼎盛時期最少有六千人、最多可能有三萬人擠在這個小島上面。這麼多人的糧食要怎麼來?
復活節島的島民也跟其他的波里尼西亞人一樣,以務農為主,但是同時他們也大肆捕食島上的野生生物。在島民到來之前,復活節島原本是數十種海鳥的棲息地,主要是也是因為此處與世孤立、沒有其他天敵。不過就跟其他人類侵入的地區一樣,島上的鳥類很快就全部滅絕了—幾乎都被吃下肚去了。島上的海鳥跟禽鳥吃完之後,就只好把腦筋動到海中的生物頭上。問題是,復活節島是個火山島,附近並沒有珊瑚礁、也沒有潟湖,所以魚類跟貝類跟其他波里尼西亞的群島相比就少的多。島民只好乘坐木筏出海捕殺海豚之類的大型海洋生物,以補充不足的營養。
可是,當森林消失了,木筏也就沒有了製造的原料。復活節島的島民就被困在島上,只能依靠島上殘餘的資源來維生。對復活節島的島民來說,木頭不但是他們出海捕魚的船隻的原料,同時還有其他重要的用途:柴火拿來煮食、遺體火化要用到木頭等等…。更重要的是,摩埃石像的建造更需要大量的木頭。
有人認為西方人登上復活節島才是致使她滅絕的原因。實際上,在歐洲人登陸之前,島上所有的禽鳥都已經絕種、海豚跟鮪魚也從島民的菜單上消失;大約在1400年左右,島上最易於砍伐的森林區已經完全消失,1500年之後更是幾乎完全變成不毛之地了。
島民為了開拓農田,於是必須清理林地而空出土地來種植作物,這就已經讓森林大幅消失;而扣除生活必需的用途外,各個酋長競相建築摩埃石像也是造成樹木大量消耗的主因之一。由於復活節島完全孤立,所以島民沒有向外發展的機會,各領地的酋長們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彼此。但是,由於復活節島實在太小,每個酋長的領地之內可能都各自有著島上唯一且必須的資源。在資源不能不相互依賴的情況下,能夠提高名聲、展現權威的方式,就只有拼命雕刻建造石像了。
其實,太平洋上的每個有人居住的小島,居民都有類似的做法:把樹砍下來,清出空地做園圃、以木材為柴薪、以巨木打造獨木舟、或是用樹皮製作繩索或拿來製造房屋等等。然而,在這數千個島之中,扣除三個比復活節島還要更乾旱的島嶼(就像蒙大拿一樣,緯度會影響森林的再生率)後,復活節島是情況最嚴重的。
既然如此,復活節島為什麼會變成獨一無二的不毛之地呢?作者歸納出九個影響太平洋島嶼森林的變因:島嶼的潮濕度、緯度、是否為火山島、有沒有落塵、距離中亞塵暴的遠近、是否有磷酸岩、地勢、位置偏僻的程度、以及島嶼的大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雨量跟緯度,而在選取的八十一個樣本島嶼中,復活節島的緯度是第三高,雨量則敬陪末座。再者,火山活動是造成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復活節島的火山已經許久沒有活動,土壤的肥沃度自然就比不上其他新形成的火山島;同時,火山爆發的落塵同樣也是增加土壤肥沃度的因素,這點上面復活節島也完全沒有優勢可言。而有同樣效果的沙塵,自中亞地區發源,更是難以達到太平洋最東邊的復活節島。
磷酸岩是一種珊瑚礁上升後的地形,岩石表面銳利如刀,非常難以行走,可以想見在這樣的島嶼上面要從事任何活動都會受阻—而復活節島並不是。最後,地勢起伏較大的島嶼,像是台灣,迎風面的降雨會特別的顯著,從而增加降雨的效率;而附近有其他島嶼的話,島民可能可以向外發展、或者從事貿易活動以避免只消耗自己島上的資源;當然,大的島嶼當然有比小的島嶼有更多的森林、更多的空間可供運用。
綜合這些因素,可以發現復活節島本身的環境已經相當脆弱、森林消失的風險原本就特別的高。但是島民的竭澤而漁,變成了壓垮小羊的最後一根稻草。某方面來說,地球就像是復活節島,今天的地球人遭遇浩劫的時候,就跟復活節島的島民一樣無處可逃,也無法向誰求援。
地球會變成另一個復活節島嗎?
#
本書內容實在太多太深,暫且打住,下回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