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我真的不常使用Facebook,不過偶爾也會心血來潮的上去看看、做些突發奇想的更新。通常,我只不過就是稍微瞄一下朋友的動態、無關痛癢地回覆短短幾個字,此外頂多就是玩玩明知不準但至少能打發時間的心理測驗。但偶爾間的偶爾,也會寫個幾句突然蹦進腦袋的胡言亂語—可能跟自己的生活有關,也可能跟自己的生活無關。


 


        記得某一次,寫了這樣的句子:「如果你不曾經歷過同樣的痛苦,就不要嘲笑別人,說你會比他表現得更加勇敢。」當時似乎是因為自己自以為是的、生活上的困苦被友人嘲笑了,憤而寫下這樣的感想。印象中有幾個人在Facebook上回了「讚」,不過應該是沒有半個人為此特別說些什麼。


 


        不過前幾天,另一句突發奇想的留言,卻莫名其妙的收到了好些友人親切的關懷、溫馨地「幫我」對號入座—這著實讓毫無預期的小弟又羞又窘、心神不寧、惶恐不安。


 


        當時寫在Facebook上的原文照抄,是這麼一段話:


 


        「對許多人而言,『告白』這種事情需要的只不過是:(1)五分鐘的獨處時間,以及(2)瞬間高漲的足夠勇氣。不幸的是,對很多人而言,這兩個條件往往莫名其妙的不能被同時滿足。」


 


        看到這段話之後,有人問我「所以你告白了嗎?」,有人則是送上情義相挺的祝福。即使我在後頭趕緊補充說明,「我並不是在說我自己啊」,還是繼續有朋友持續給予煙火般燦爛而空虛的支持。


 


        我只能說,人類哪,對於祝福別人的口惠,總是有比較迅速的脊髓反射。


 


                #


 


        話說在前頭,年輕一點的時候,我也是會有自己所寫的那種困擾的:對於自己所愛戀的對象,似乎總是找不到兩人獨處的空間與機會,即使那種奇蹟般地光輝時刻翩然降臨,瑟縮的勇氣也往往讓表白的言語在嗯嗯啊啊的結結巴巴中,化為誰也讀不懂的語詞碎屑。


 


        現在呢?如果真的有必要,五分鐘的獨處總是可以自己來製造;至於表白所需的勇氣,其所需消耗的膽量也不過就像是跟陌生人問路一樣多。


 


        當然,我不會說這是一種進化—老實說,我還比較懷念過去那個看到心儀的對象就會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刻意閃避的少年。不過至少我知道,世界上還是有許多的成年人,仍舊抱著那樣一顆純情的童稚之心,陷於找不到那五分鐘的獨處機會、也沒有瞬間足夠勇氣的困境之中。


 


        那只是單純的一般論。


 


        也許,從大家的反應來看,顯然我以為的「許多人」其實比我以為的還要更多更多。其「一般性」的命中率高到只要像這樣的自言自語一出現,所有的人都會自動自發地幫對方對號入座。


 


        好啦,無論是正向的脊髓反射、還是把握十足的安慰鼓勵,雖然對的號碼不是我的座位(我也不是特定在幫哪位親愛的友人訂位),我還是相當感謝諸位天外飛來的支持。


 


        下次,我會考慮在每句留言之後,加註「這是在說我」、「這是在說別人」、「這是單純的有感而發」之類的警語…。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hapsody的部落格 的頭像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