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線圖
date: 2005/11/7
對於未來有所規劃的人,是否就比沒有規劃的人來的高明呢?
昨天跟友人談到一些共同的朋友的生涯規劃。對於幾個似乎毫無計畫可言、隨波逐流、或者還沒有體認到世事險惡者,有點感嘆。因為畢竟是朋友,也明白對方的性格,即使想提出怎麼樣的建議,聽起來也會像是批評。話說回來,世事難料,計畫往往趕不上變化。況且,把自己固定在某種自以為是的路途之上,並不是讓自己滿意的保證。
「做該做的事情」,偶爾得這樣說服自己。即使,那不是事實。
在上大學之前,人生沒有計畫可言。有計畫的,頂多只是暑假作業一天要寫幾頁,這類無關痛癢的小事。我多少也是受到制約的:考高中的時候老媽根本不讓我報高中以外的考試。國中、高中、然後大學,彷彿是人生唯一的道路,窄徑之外就是萬丈深淵。我也乖乖的作了,畢竟,沒有多少掙扎。很難說這是由於無知還是由於孝順—反正、總之、無論如何,在還可忍受的範圍內,乖乖的作了。
大學畢業後,我真的開始做出自己的人生規劃了嗎?好像也談不上。出國留學一半屬於父母的期望,另一半屬於自己期望的部份,感覺上多少是被另一半培養出來的。工作,從打工開始,朋友介紹,然後相當自然的就在畢業後繼續,這也談不上什麼計畫。唯一認真的自我規劃,大概只有去應徵那個唯一的正職缺口時,打算如果錄取了就多做個幾年吧。
不過計劃依舊趕不上變化。
從挑選自己想唸的科系開始,終於多少可以算是某種自決了。諷刺的是,這種美好的滿足感,是從老媽總是對我挑選的科系有所疑慮—當然是就業問題—上得到的。從想乾脆畢業就回台灣、到目前決定留下來找工作,無論最後是不是跟誰的期望相符,那已經是跟我的計畫天衣無縫的巧合罷了。慢慢的,開始覺得自己走上自己選擇的道路。
至少是做出某種抉擇跟計畫的。
其實我是覺得,為人生訂出這樣的計畫,實在是再簡單不過了。現在好好念書,畢業後在美國工作個四五年,然後看看情況再說;努力工作三十四十年之後退休,然後每天泡在圖書館裡面,晚上帶著幾本書回家看。人生的最後,在睡夢中安詳的抱著剛看完的小說過世。
多麼美好啊。
再一次,那些沒有所謂的規劃、或者乾脆說沒有像樣的規劃的人,難道他們就不能過的比我更順遂嗎?難道他們就不會比我更幸福嗎?難道他們真的是渾渾噩噩的過著他們的人生嗎?
我想誰也不會同意的。
我想,是這樣的:他們或許是把長期的人生過的比較渾渾噩噩的人,但我卻是個把每個細節過的渾渾噩噩的傢伙;他們把握當下,而我只會幻想未來。到最後,我只不過是把自己看似有所規劃的人生路線圖,拿來作為頹廢的藉口吧?只不過是個,裝模作樣地選定了看似激昂的怒滔,然後其實只是隨波逐流的廢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