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浴火鳳凰?
 


date: 2005/10/9






 


               


        轉載一篇從中時部落格看到的文章,「台灣,浴火鳳凰?」


 


        我對經濟向來沒有多少概念。從大學念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到現在研究所重溫基本的經濟概念,腦中大致上有的,反而比較多的是從報章雜誌上看到的分析跟報導。這些文章解惑也好、誤導也罷,在我貧困的經濟學養的對映下,看起來都相當高明。況且,就跟其他所有學科一樣,經濟學也是需要分析的。而分析需要時間,但我卻缺乏時間。


 


        通常,我偏向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台灣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於是,稍微地,對於所謂的國家認同、土地情感、或者民族情熱等等,沒有多少感動可言。不過,再怎麼說,畢竟是自己成長的土地、有著自己所關心的對象,很難沒有私心的期望台灣某種「不健康的未來」—即使那些只是表象的數字也好。


 


        我真正希望的,只是個能夠讓大家幸福而平安的居住的環境。是不是經濟大國、科技強權、軍事關鍵,真的都無所謂。即使台灣這塊土地被世人所遺忘、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地點,那也沒有關係。至於那些看似了不起的成就,只要有人可以貢獻就好—什麼人都可以。我希望未來的某一天,全人類都能夠無私的分享這些文明的進展,而非在彼此的鬥爭中磨損人性的良善、自然的美好。


 


        誰說只有賺飽了錢才能獲得幸福呢?


 


        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


 


 


        200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初估有5.9%,但軍、公、敎及民間薪資幾無變動,為什麼?」


───94年1月台大經濟系期末考題‧薛琦


 


 


了這個問題,薛琦同時也抛出另一個問題,「2004年經濟成長達5.71%,係近年來除1997(6.68%)及2000年(5.89%)以外最高的成長,去年五月經建會景氣對策燈號出現紅燈,但是,「為何一般工商界與民眾感受不到?」


 


我認識薛琦,已有很久一段時間了,當時他是經建會副主委,我是記者,「懷疑」是我當時最大的職責,現在再見面,政權已更迭,他是金融研訓院院長,是一名知名學者,不必再為政策辯論,說起話來海闊天空,而我又變成一位學生,說是乖乖聽課,不如說是再度印証這幾年「政治扭曲專業」、讓台灣經濟由盛而衰的因果歷程,心中感受格外不同。


 


為了解答「為何一般工商界與民眾感受不到?」的困惑,學經濟的薛琦,倒是說了「一個浴火鳳凰的故事」,言簡意賅,無所指涉,旨趣深遠,而今天恰逢中華民國九十四年雙十國慶,細雨霏霏,好多學生被動員去總統府前聽阿扁發表國慶談話,晚上在南台灣也有美麗璀燦的國慶煙火秀,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不管賞雨、夜看煙火、聽總統談話,或聽「故事」,倒是不錯的享受。


 


在分享我聽到的「為何感受不到?」的故事前,不妨先聽聽阿扁總統今天「面對全球化挑戰,順應世界潮流」的國慶談話,兩者間有因果關係,不管你喜不喜歡、有沒有把它當回事,它就是主政者所擘劃的未來台灣發展主軸;阿扁今天的國慶談話有幾個重點,他再一次地宣告,他的政府團隊向來都以「清廉勤政」為最高的自我要求與期許,追查弊案,他說「證據到哪裡就辦到哪裡,絕不護短也沒有任何的上限」,面對執政低迷、弊案連連、民調創歷史新低的局面,他意志堅定地提出深化「金融、稅制、百分之十八優惠存款利率、媒體、不當黨產追討、憲政」等多項重大改革標的,尤其在面對扶植綠金、劫民濟富批評的二次金改,他說,「執行面上仍有改善的空間,但政策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


 


由此看來,儘管舉國皆曰不可,甚至昧於經濟整合的趨勢、違反社會基本的公平正義,但阿扁的改革之路,還是會堅定地走下去。


 


評估阿扁的所有堅持,必須由泛政治化───即選舉的思維角度,至於後來的經濟上的、社會上的各種胡天扯地的論述,都是事後由政治推衍出來的,因此會隨階段需求而量變、質變,而這種現象,事實上也解答了部份「為何感受不到?」的大哉問。


把問題放在心中,現在,讓我來分享這個「一個浴火鳳凰的故事」:


「鳳凰」在中國,詩經上有「鳳凰于飛」的典故,在《詩經、大雅、卷阿》中有句「鳳凰于飛,翽翽其羽」,意指鳳和凰相攜而飛,藉此比喻夫妻恩愛的浪漫情懷;不過,古埃及神話故事中「火鳳凰」,反而廣為世人熟知及運用,「火鳳凰」每五百年要火焚一次,當舊的火鳳凰化為灰燼之際,一隻全新、活力充沛的新生火鳳凰,就從灰燼中升起、重生,也因此,「浴火鳳凰」象徵新生、昂揚的向上意涵。


 


台灣,由貧困走向「經濟奇蹟」,如今卻走向「衰頹」,未來,可不可能變成一隻重生的「浴火鳳凰」?


 


全球化的世紀,人類建構的經濟體制,如今已遇到發展瓶頸,「法律、制度終將成為限制國家經濟成長的主因,」亞當‧史密斯這樣說,因此,接續的問題是:


───「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究是制度重要?或政策重要?」


 


行政院長謝長廷說的一句話,點出了關鍵,他在今年四月十八日說:「去年我們的經濟成長百分之五點九二,但國民所得卻不動,這就是問題所在。」


 


謝揆的話,並沒有激起多大的迴響,但這卻是2004年台灣經濟成長達5.71%,景氣對策燈號呈現一片景氣復甦的情況下,反而一般工商界與民眾仍然感受不到「欣欣向榮」的原因。


 


「感受不到」的落差,難道是財經數據不對?或經建主計財政等單位選擇性的解讀?也許看看相關單位公佈的當前台灣經濟情勢的資料,有助於理解此中原因。


 


如果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顯示,台灣的總體經濟表現,2004年是過去七年來最好的一年,包括(%):GDP,5.71、Export,20.70、Import,31.90、CPI,1.62、WPI,7.05、Unemployment,4.52。


 


問題是:真的有這麼好?能不能持續不墜?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在工業生產方面,94年8月工業生產較去年同月增加5.9%,其中,以房屋建築工程業增產46%,幅度最大,這主要是因去年同月基期偏低所致;而根據財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在對外貿易部份,94年8月我國對外貿易擴張速度續較上月回升,出、進口值分別較去年同月增加7.6%及1.1%,而94年1-8月我國出、進口分別較上年同期成長6.7%及11.2%。


 


不過,如以出超進行比較,問題呈現出不同的面向。94年8月我國對外貿易出超4.3億美元,續較上月增加,但卻較去年同月縮減49.3%,而94年1-8月對外貿易出超12億美元,卻較上年同月縮減79%,根據財政部提供的「補充說明」,主要受原油及運輸設備進口明顯增加所影響。


 


另外,物價的漲幅尚屬溫和,94年8月M2及M1B的年增率別別為6.5%及7.6%,都在可控制的合理範圍內,而包括景氣對策燈號,在連續五個月黃藍燈後,也首度在今年八月出現代表經濟「穩定成長」的綠燈。


 


看來,台灣經濟應是一路欣欣向榮、經濟榮景可期,可是人民及廠商為何反而感受不到?究竟,「去年5.7%的經濟成長,是怎麼來的?」


 


有關經濟成長的計算,有個重要的公式:


---Y(GDP)=[C(民間消費)+I(投資)+G(政府)](D:國內需求) +[ X-M](F:國外淨需求)


 


台灣在民國90年至92年的經濟成長動力,主要來自於國外淨需求,到民國93年,國內需求首見明顯成長,民間投資也大幅增加,只是成長基礎並不堅實(%):93年經濟成長率5.7 = 國內需求5.69  +國外淨需求0.02。


 


問題是,2004年經濟成長主要來源的民間投資雖然表現亮麗,但「存貨增加」對成長貢獻高達1.3%,如果不計算這一貢獻,成長率只有4.4%;反之,如果在2000年不計算「存貨減少」的影響,經濟成長率將高達7%,而不是5.86%。


 


事實上,2004年的實質經濟成長率為5.71%,但名目成長率只達3.67%,兩者差距是物價下跌(含貿易條件改變)3.67%所致,同年,台灣製造業國內生產毛額實質成長率為9.36%,但名目成長率卻只達2.71%,兩者差距是物價下降(含貿易條件改變)5.89%所致;再則,2004年第三季電力及電子機械器材製造業,實質生產毛額,係按2001年價格計算,為台幣2644億元,但是,如果按當期價格計算,則只有台幣1934億元。


 


這就是「巧門」所在了,因為數據原應是中立的,但經過選擇性適用並去蕪存精後,結果卻大不同,再進一步推,如果主政者以這樣的漂亮數據,為人民建構出一幅美麗的台灣經濟願景,誰曰不宜?


 


所以,「去年5.7%的經濟成長,是怎麼來的?」答案呼之欲出,現在回到「為何一般工商界與民眾感受不到?」的問題。確實,2004年民間企業投資是呈現大幅成長,高達25%,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為2.72%,但是,投資卻過於集中,如民間製造業固定投資成長30.9%,其中74.06%集中在電子零組件,而電子零組件業的投資乘數,效果偏低。


 


國家資源有限,對於不同階段以國家資源支持發展的產業,因此必須有不同的產業政策及理由,其主要考量核心在於「二大二高三小」(市場潛力、產業連鎖效果大、高附加價值、高利潤、低汙染、低風險),而欲尋找「高附加價值產業」作為國家重點培植的產業,所謂「附加價值」必須考量幾項優勢條件,包括:工資,薪資,地租,利息,折舊及賦稅等。


 


以這樣的標準來看當前的資訊、通訊及電子零配件等ICT產業,剛好呈現出一幕「高科技的迷思」,而因「高科技的迷思」,造成國家資源錯置,稅負不均,也無助提昇整體國家經濟發展及競爭力;根據以1999/2001年的ICT產業投資生產關連效果分析,在國內關連程度部份,以資訊、通訊、電子零配件及製造業為主進行比較,結果是:1.51/1.63、1.49/1.54、1.53/1.62、1.79/1.78;在間接稅部份,則呈現(2001年):0.28、0.36、0.35、1.24。


 


政府以國家資源,包括政策,土地、稅負等資源扶植特定產業,結果創造的財富全進了少數人口袋裡,這樣的結果,涉及政府的角色扮演,這就好像籃球賽,有球員、教練及裁判;球員,當然是最重要的,待遇也是最高的,但如果裁判要指導球員如何打球,甚至自己跳下來打球,這種球賽能看嗎?


 


───「台灣經濟發展迄今,如果仍然需要政府指導企業,台灣經濟怎麼會有前途?」


 


台灣經濟發展,也關係政府的制度及品質的問題,這中間包括:遊戲規劃是否穩定,政策是否能維持一致性,政府毀約可能性,百姓對法律與秩序的尊重,貪汙,及最重要的,政府官員的品質;而在「政府官員的品質」中,有一點更是國家經濟發展能否長治久安的關鍵:


 


───專業能否抗壓(政治壓力)?


 


這講的其實是政府的文官系統及專業堅持的問題,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W.A. Lewis在「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Theory」(AER,March 1984)一文中,對於政府的角色扮演,有深入的陳述:


 


───「The imperfect solution  of  the market could b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be modernized just as much as the market. Also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government “represents” the people may not hold.」


 


市場不可能完美,因此,以市場不完美為由政府介入的假設,是錯誤的,即使市場不完美,它自身的方法,也都比政府介入要來得好;當然,政府聲稱代表人民,但這種假設,也是錯誤的。


 


有人說,功在國家、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經驗的前資政李國鼎,是「政府裡的企業家」,因其眼光及格局非常人所及,如果李先生在世,會對當前的經濟情況有何感想?問題是:


 


───「如今的台灣,還需要像李資政這樣的人才嗎?」


 


我倒是有一年在李先生晚年時,親自登門採訪他對當前台灣經濟的看法;當時的台灣,正所謂「台灣錢淹肚臍」的時代,房市一片欣欣向榮,山坡地大規模開發,一棟棟高樓挺立在山邊水濱,沒想到李國鼎卻對我說:「痛心啊!」


 


這個「痛心」果然成了台灣的夢魘,經濟前景只見大話沒見計劃,只見鎖國沒有前瞻,不只貧富差距拉大,國民財富縮水,而土地政策混亂無章,國土破壞日甚,整體而言,「邊緣化」的烏雲已漸漸襲上台灣,此情此景,能不痛心?李國鼎即使再世,夫復何言?


 


今年9月15日,BBC發表了一項全球民調,結果顯示,有65%的地球村居民不認為自己的國家是按照人民意願來行事,而不到50%的人認為,他們國家的選舉基本上是自由和公平的,民調顯示,世人對宗教和軍事領導人,甚至對記者的看法都不太差,唯獨不信任的就是政治家───其實,「政客」才是正確的名稱。


如果實情如此,面對最不受信任的政客大言夸夸,主掌國家機器,人類的苦難真不知伊於胡底;國慶日,要想國家願景,影響台灣命運最大的變數,當然是兩岸,而面對中共的「努力談,不怕拖」,阿扁的回應是「不怕談,努力拖」,最後作抉擇的,是在二千三百萬台灣人的手裡,問題是:


中華民國,走過九十四年艱難險阻,未來能不能像火鳳凰一般,浴火重生?


中華民國,生日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hapsody的部落格 的頭像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