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s End
date: 2004/5/22
雨,連續下了幾天。中間短暫地、像是喘口氣似的停了幾次,然後繼續下。這既不是五二零那天,綠營所謂的「遇水則發」,也不是連戰先生所謂的「老天也會哭泣」。這,只不過就是相當平常的五月梅雨。
但是,也許很快就會變得不正常了。
@
這個星期DISCOVERY每晚十點都會撥出關於地球變異的節目,當我發現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星期一到三的部份。(應該有重播,只是不確定何時。)星期四談到關於地球磁場消失、磁極轉換的問題,雖然有宇宙輻射會增加兩倍、全球癌症死亡人數會增加、極光將隨處可見等等的影響,不過似乎基本上並沒有太大的災難。我覺得在這個議題上,製作單位也許低估了地球磁場消失或者只是弱化的影響。畢竟有磁場的保護下,強烈的太陽風都會讓北美的輸電網路損壞了。當只剩下大氣層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的時候,太陽風又會對人類的各項設施造成什麼影響呢?更別提我們對於人體跟磁場的相關性,了解都還不夠深入,誰曉得磁場的消失或弱化,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什麼樣直接的影響呢?
但是這些跟星期五撥出的溫室效應議題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
當然,這也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關於這方面的報導,也不是第一次了解到溫室效應將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只是昨天的節目再次提醒了我:人類的未來是處於多麼危險的狀態之下。這既不是小行星的碰撞,跟無可預期的全球性火山爆發也沒有關係,這並不是「天然的」災難,而是人類親手炮製出來的地獄。
近期以來,非洲大規模的乾旱、中歐的洪水、內蒙古不斷擴大的沙漠化現象、祕魯幾乎快要每年都承受的聖嬰現象、到台灣的暴雨跟乾旱,全部都是初步溫室效應的結果。而這只不過是這一百年以來,全球氣溫上升0.6度的結果。科學家預估,如果狀況不改善的話—也就是說,人類用線在的生活方式繼續發展下去的話—到了2050年,全球氣溫將會上昇6度。如果只不過是0.6度的差異,就會造成這種影響,那在加大十倍的話,人類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以這篇報導的結論而言,到時候,我們現在所謂的「異常氣候」將會變得「平常」。而且,規模更大。爆升的氣溫將會使海水溫度也跟著上升。光是海溫上升造成的影響,以我記得的就有:珊瑚大量死亡,防波效果減弱,海浪侵蝕海岸跟港口的威脅性大增;熱帶颶風(颱風)本來就是依靠海水的熱能而生成的,更高的海溫代表了更大的能量來源,我們將會遇到不斷打破紀錄的強烈暴風雨;同時,人們最熟悉的,兩極的冰川將會大量溶解,海面上升、海水倒灌。更不幸的狀況是,如果一次垮掉的冰棚太多,又恰好阻斷了某股屬於暖流的洋流,暖流原本經過的地區將會陷入另一種反向的災難:冰河期。
更讓人沮喪的是,全世界也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海濱會遭受海洋的威脅;平原地區若有河流經過,則要承受不斷氾濫的河水;若是沒有河流的平原,雨季以外(到最後連雨季也會錯亂而不造規律)的季節將得忍受幾乎沒有雨的乾旱。即使躲在山上,由於落差過大的雨季跟旱季,會讓短時間的豪雨形成土石鬆脫。比較輕微的是土石流,更嚴重一點則是山區斷層直接鬆脫造成的山崩。而全球性的氣溫升高,又會讓雪線的海拔不斷提升,原來的山區冰川融化,再次加重土石流的程度、山崩的可能性,或者間接地造成河川氾濫。
這是我們的未來。甚至有部份可以說是現在。
@
據科學家估計,即使要穩定現在的氣候狀態—請注意,是「穩定」,也就是說只是保持現狀的話—二氧化碳之類的溫室效應氣體的產量,至少要比現在減少60%到70%,才能夠達到效果。但是那個連美國都不簽字的京都協議書,都只不過把標準放在5%而已。而這段期間內,光是美國本身的二氧化碳製造量,就已經又增加了20%。而正在崛起的中國大陸地區,更是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因素。汽車商只看到十三億人口開著他們賣出的車子的美景,但是科學家卻不敢想像,要是再多十三億個廢氣排放污染源,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
一個在秘魯的救難員就悲觀的說,全球各地的氣候異常現象將會變得越來越頻繁,幾乎看不到樂觀的跡象。他抱怨,商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但是卻沒有想到,當世界都毀了的時候,他們就再也賺不到任何的錢了。
他以秘魯為例,指著身後被土石流襲擊過後的斷垣殘壁說:「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會打起精神、鼓起勇氣,試圖從廢墟中重建自己的家園。但是等到災難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的時候,他們能夠忍耐幾次?開始的時候,他們會粉刷新屋的牆壁,下一次就會想說『反正都要倒掉,粉刷來幹嘛』。等到再下一次,他們可能就會乾脆放棄重建房屋,想說如果有錢的話,還不如拿去買食物比較實際。到這種時候,人們就只剩下活著的欲望而已。當全球性的環境災難真正降臨,到時候,所有『求生存』以外的東西,將都會變成奢侈品…。」
可以想像的到的是,當程度不斷增加的重大災難不斷襲擊人類的時候,貧窮的國家將會一蹶不振。而即使最富裕的國家,也會陷入不斷重建地惡性循環中,從而耗盡所有財富。接著的就是金融體系的崩潰,然後重建就變的越來越困難,越來越低落的基礎建設跟越來越糟糕的環境,會讓各種產業失去再爬起來的本錢。當貧窮跟飢餓擴大,暴力就會開始滋長。一種災難會引起另一種災難:暴雨之後引起的土石流跟山崩、河川氾濫、水災,過後是滿地的有毒廢棄物,然後是隨著污水而生的各種傳染病,跟著求生的難民擴散到其他地區。大規模的難民潮又會引發政治跟經濟問題,更不均衡的人口分布又會讓社會體系承受災難的能力進一步下降…。
@
昨天開始上映的一部電影,「明天過後」,大抵就是描寫這樣的情景。我不知道像這類的電影,能夠喚醒多少人的警覺心。可是實際上,掌握這整個世界現下運作的,卻是相當少數的那些政治經濟人物。節目中一個受訪者就說到,「要全世界的領袖坐下來一起談論這個話題,並且達到一個實質的決議,根本是不可能的。除非等到他們都開始承受到那些不間斷的災難的打擊,並且發現各自行事是徒勞無功的時候,才有可能。但是…到那個時候就太遲了。」
對我來說,我現在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一些連自己都覺得不太可能的可能上面。我希望地球正在進入的小冰河期,能夠將溫室效應的效果抵銷。或者,在相當近期的未來內,科學家發明出一種不需要排放這麼多熱能的環保能源—而且還要汽車製造商、石油業者跟其他林林總總的相關行業願意配合—來取代現今使用的高污染能源。
哪一種可能的機率比較高?
我不知道如果真有上一代的人類文明的話,他們是怎麼消失的。但是我希望,如果我們這一代的文明也無法避免消失的結果的話,至少會是一個痛快的結束。而不是在幾經痛苦的折磨後,抱著殘破的僅存,慢慢退化、消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