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ssion Gap
date: 2004/4/13
一個人是不是能夠給予另一個人安慰,或許不是取決於這個人安慰別人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寄望被安慰的人對於他的期望。
每次當我被人家告知「我被你安慰到了」或者類似的話的時候,總是覺得相當的不安。與生俱來一種對於情感交流沒有自信的畏縮,讓我即使有這樣的肯定之後,還是會不停的質疑自己。特別是自己其實什麼也沒做到,對於對方困難的處境一點也沒有幫助,甚至只不過是再次肯定了對方的煩惱是無可救藥的…這樣的我,有什麼資格安慰到別人呢?
其實有時候我是想要做更多的。
只是,想歸想。做歸做。
我畢竟還是個差勁的傢伙。
@
昨晚一個朋友打電話來,跟我談述她的困境。一種應該屬於根深蒂固而且自我封閉的困境。當她在某種程度下承認也許這種糟糕的生活態度,可能是肇因於她本身的家庭生活跟失敗的戀情的同時,找不到洽當答案的我,只能在心態上無奈的同意。其實我很討厭這種狀況,因為我老是不覺得世界上有無法解決的問題,不能處理的困境。雖然我是個往往莫名奇妙悲觀的人,但也是常常莫名奇妙過於樂觀的傢伙。如果我們這麼簡單就承認某件事情是無可救藥的了,那麼世界上所有的悲慘是否要一直延續下去呢?
不應該是這樣的吧!
話雖如此,人的能力的極限,還是會不斷的在即使最平凡的生活之中,處處碰壁。如果真的是因為我的無能為力,那麼又應該有怎麼樣的一個人來拯救某個我同情的對象呢?偏過頭去就當做看不見了,蒙上頭睡大覺起來之後就會全部忘掉,認真的吃飯、認真的工作、認真的讀書…然後一切就會彷彿全然置身事外…。
就跟所有的情緒一樣,實質肉體的置身事外,卻永遠拉不住脫體而出、飄遊在外的痛苦靈魂—那不是我,但卻有一種理所當然的同情心。一旦有了這種同情心,即使再怎麼置身事外,還是很難不去想。
@
我每每喜歡將自己極為狹窄的生活經驗拿來安慰別人,希望造就一種可能類似的情境,讓對方有種「我也曾經是這樣,然後做了這樣的反應」的感覺。當自己沒有相近的心境的時候,我就會拿出一些看過的小說或者故事,做出同樣類似的譬喻。有沒有效果我不知道,但是這至少是一種我能夠回應對方哀愁的方式之一。簡單而直接,就像所有父母安慰還不懂事的小孩一樣,有著美好結局的童話故事。
有著美好結局的童話故事,其目的在於給予孩子一個願景,一個苦盡甘來的可能性。但是,對於成人,這招有用嗎?
更有甚者,如果當我連類似的例子都舉不出來—或者是無力舉例的時候—那我僅存的安慰作用,又到哪裡去了呢?
想想覺得有點好笑,自己的人生永遠不會跟別人一樣,而我也總是告訴別人,特別是那些年紀比我還輕的傢伙:千萬不要想成為某人。魚兒永遠不會因為崇拜能飛的鳥兒,而在百般苦惱跟千辛萬苦之後,就能飛上天空。但是反過來說,當我用那種也許有點可笑的方式在安慰別人的時候,突然覺得就像是飛鳥想要去安慰受傷的魚兒一樣。不恰當、不合理…甚至還有點惡劣。
如果誰,真的被這樣的方式撫慰到了心靈,那有問題的是我的立論,還是感到被撫慰的人本身呢?
@
當昨天晚上面對許多自己找不到答案的問題的時候,突然感覺到一種充滿疏離感的同情心。我在這頭,你在那邊。你悲傷的表情在我混濁的視線中依舊相當清晰,但是卻連高聲的呼喊都聽不清楚。如果這樣的接觸對她來說都是一種疏解的方式,那麼真正需要的幫助、實際上有效果的方式,又應該要透過什麼作為,才能夠呈現、而且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