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Irving, Part 3 - A Widow For One Year
date: 2004/4/18
「寡居的一年」。
雖然根據時代週刊的書評,這本書是「Irving的顛峰之作…有令人狂喜的角色、令人迷不已的故事。」不過這卻是我最不喜歡的一本小說。
話說回來,這是不是一本好的小說?是,的確是。在寫作技巧跟故事的鋪排上,其實都相當引人入勝。即使是上班族的生活開始之後,長篇閱讀的能力大幅下降的時候,這本小說依舊能夠讓我在比較短的時間之內看完。我實在不是一個很能夠承受故事性太弱,或者寫作方式太過tough的讀者。大學的時候也沒有辦法看完「尤里西斯(Ulysses)」的我,也能看完這本即使不是很喜歡的七百頁的作品,可見Irving的寫作技巧確有獨到之處。
這部小說之所以讓我不喜歡,其實只是因為自己不太能夠接受小說中某些設定。就像有些人不能接受愛情故事最後以悲劇收場一樣,就像很多人覺得雪山飛狐結束的莫名奇妙一樣。「寡居的一年」雖然是喜劇收場,而且也不能算是結束的莫名奇妙,但是那個讓我覺得難過的設定,在全書閱畢之後,依舊像是哽在喉中的刺一樣,不舒服。
@
故事從描寫男主角在少年時期跟女主角的母親做愛的時候,被還是小孩的女主角撞見開始。整個故事除了圍繞著男女主角的成長打轉以外,也同時描寫四個作家的經歷。
男主角少年的時候,為了學習如何寫作,被父親安排去當女主角父親—一個專寫童書,並且喜歡在畫兒童插畫的時候勾引婦女的作家—的助手。在這段期間,男主角愛上了女主角的母親,並且跟她上了床—但這卻是準備離婚的童書作家設下的陷阱。而當時還是不太懂事的小孩的女主角,在母親出走、男主角也離開後,被父親獨立扶養長大,成為了一個國際知名的、作品充滿想像力的作家。至於男主角,長大之後則成了一個只會把他跟女主角母親的故事,在做出各種變形後寫進故事的小作家。而出走的女主角的母親,則是抱著對兩個死去的兒子的思念,成為一個推理小說作者。
結果,與其說這是一個描寫寡婦的故事,或許還不如說這是一個描寫作家的故事。由本來就是作家的人來描寫作家,當然再恰當不過了。不過,這本書的重心倒真是放在「寡居的一年」上:女主角成為寡婦的那一年,到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找妓女取材的故事。
我覺得這部小說在情節上的弱點,就在於這個重心跟前後的關連性不大。是的,故事本身是有連結性的,沒有前面的鋪陳,女主角不會去找妓女;同樣,沒有這個事件,女主角也不會認識第二任丈夫。問題是對我來說,這本小說卻讓我感受不到之前看過的「新罕布夏旅館」跟「心塵往事」的整體性。感覺上比較像是三個主角相同,但卻各自獨立的故事。這也不是不好啦,只是我比較不喜歡。
其實,如果只是這樣子,也許還不會影響到我給予整個故事「不喜歡」的評價。這本小說之所以讓我覺得不喜歡的原因在於,男主角不斷沉溺於跟年長女性交往的情節。我想我不是那種被「男大女小」的觀念束縛住的傢伙,可是我覺得男女之間的年齡差距總該有個限度吧?即使理智上接受,心理上還是覺得古怪。
@
當故事開始,十六歲的男主角跟三十九歲的女主角上床的時候,我還覺得無所謂。可是演變到後來,當四十八歲的男主角依舊不斷換著年紀可以當他母親的女友的時候,我實在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在作慈善事業、還是在追求愛情了。而到故事的最後,描寫五十三歲的男主角在事隔三十七年後,再次跟經七十六歲的女主角的母親上床的時候,我就是無法克制一想到那個畫面就覺得腦袋混亂的感覺。
老人當然也有擁有性生活的權利,就像妓女也可以在執業的空檔去度假一樣。不知道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是因為我自己對於「年老」這件事情,有著莫名的恐懼呢?還是只是單純的因為我自己的潛意識裡也抗拒著「老人性生活」的birthright?Anyway,刺依舊哽在喉嚨,而書以成冊,這就是John Irving的「寡居的一年」。
@
到此為止,看過的三本Irving的小說全部寫完。寫的真爛。但至少是個完結。
這至少證明了一件事:即使是對於自己的文章有螢火般的自信的人,不會寫書評的,就算是最喜歡的書,依舊沒辦法寫好。
@
留學申請的學校,最頂尖的那間下星期內應該要得到回覆。God bless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