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ssay
 


date: 2004/2/07






 


        最近都在寫essay,各個申請學校的essay。寫東西一般而言對我來說並不困難,可是如果規定題目、限定字數、還要使用英文的話,那就很容易可以考倒我了。即使是用中文在寫作,我也常常會在一篇文章將近完成的前一刻,將整篇文章拋棄重寫,更何況是用英文?結果我改了又寫,寫了又改,但是反反覆覆卻又都在相近的句子跟標題之中打轉。


 


        要讓別人了解你,已經是很困難的事;文字的隔閡性已經無可避免,改用一種你並不熟悉的語言就更糟糕了。


 


                @


 


        Essay這東西是美國大學商學院使用來了解一個申請入學候選人的工具之一,題數通常在二到六題之間,詢問一些以近似申論題的方式提出的問題,要求申請者在限定某個篇幅下回答,以供學校審查委員參考。這個essay有點像是取代interview的東西,甚至某方面也可以說取代了resume。因為畢竟面試所需時間相當龐大,也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有辦法到處面試(尤其如國際學生,像我);而自傳履歷這東西自吹自擂的程度又相當難以控制,且往往不一定提供的了審查委員真正想要知道的個人特質。於是,由學校方面設定題目,然後交由申請者作答的essay,因而誕生。


 


        限定字數這個條件,其實對像貧乏如我的人並沒有造成太大困擾,最多就是在提出一些工作實例的時候要挑辭選字、避免過於冗長。但是以英語為母語的申請者畢竟還是佔了絕大多數,他們很容易就可以寫出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不論品質好壞。一些名校,像是University of Chicago的business school,每年都會收到將近八千名申請者的文件。就算他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以成績等等最單純的客觀標準(其實我本人一點也不覺得成績很客觀…)刪減了一半的人選,那也還有四千份左右的文件要審查。限定字數,有其必要。


 


        據我所知,大部分學校的學校的出題宗旨:在不看您 GMAT 或其他成績的狀況下,了解您是個什麼樣的人。這些題目沒有絕對的答案,也沒有錯誤的答案。但是在使用英文來表達的狀況之下,即使是很簡單的題目,也往往會讓審查員在了解你的思想上有所偏差。舉例來說,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的其中一題essay這樣問:「Discuss your career objectives and how an MBA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will assist you in achieving those objectives.」這是一個相當popular的問題,幾乎大部分的學校都會問到的類似的題目。可是—可是,在回答這類問題的時候,有時候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文化差異陷阱,存在其中。


 


        譬如說,在我所身處的文化環境之中,即使時代已經在改變,「我人生的目標就是要賺大錢、賺很多很多的錢、用不完的錢」或者類似這樣的目標,說出來往往會被人恥笑說「沒水準」(看看那個最近很紅的許純美就知道大家的心態了,不過這個我下次再談)。可是,在西方社會之中,「賺錢」卻是個再正當不過的理由了。就像管理學大師Peter F. Drucker所說的,「不賺錢的企業是不道德的」。當然,我不是說西方社會認定「賺錢為最高指導原則」,而是在賺錢這檔子事背後,還有更多更多高尚的目標。賺錢是一種手段、一個過程,一個逃避賺錢獲利的人根本就不應該來念商學院啊!於是,在某種文化背景因素有意無意的引導之下,很多人在essay裡面刻意逃避任何觸及「賺錢」的相關意圖,結果反而失去了立論的重心,導致他的回答跟心裡的所想的不一致,最後讓他的文章失去了應有的水準。


 


                 @


 


        話說回來,幾篇的essay真的就能夠恰當的理解一個申請者是否真的適合這個學校開出來的條件嗎?但是,沒有要求essay的學校反而讓人申請的時候心驚膽跳(像是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這所學校就沒有essay),質疑這所學校是不是「飢不擇食」了。再反過來說,有些名校的essay在正經八百的問過制式化的問題後,也會來一個像是「What do you do for fun?」這類的問題(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第三題)。這種題目比正經八百的還要難答。(誰曉得教授會不會錄取一個各方面都很爛,但是卻跟他有同樣變裝癖好的申請者呢?)


 


        總之,就跟一般企業在錄取新人一樣,這些學校也企圖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了解候選人的資格。他是個好學生嗎?(在校成績)他的英文怎麼樣?(TOEFL成績)他是不是有唸商學研究所的能力?有多少?(GMAT成績)除了他的自我介紹(自傳、essay)以外,旁人對他的了解又是怎麼樣的?(推薦信)他是否負擔的起學費跟生活費呢?(財力證明)還有其他基本資料,甚至還有學校會特地詢問你是否犯過罪—即使是闖紅燈被開發單也算—雖然我不知道闖紅燈是不是會影響錄取與否。


 


        前陣子網路上流傳著一封要自己填寫自己資料的信件,在填妥以後分享轉寄給自己的朋友。頗感興趣的填寫了,也滿認真的看了朋友轉寄給我的資料,但是後來發現這些個資料實際上對於了解一個人真的沒有太大的幫助。或許是因為我們評量一個朋友,並不是真的依靠這些生日興趣喜好而決定情感的深度的吧?同樣的,我很懷疑不管是企業還是學校,透過這些東西了解的一個人,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某方面來說,我同樣也對於一些交友網站可以允許會員依照自己的標準來挑選對像,感到一種相當基本的疑惑:人對於一些看起來相當基礎且表面的喜好—即使那是自己的—往往有所誤解。用一些積極性條件(身高、體重、相貌、身材…)找到的對象,還不如用negative rules去剔除後剩下的候選人來的「安全」。只可惜,我們私自的人生可以這樣做,但是學校或企業則沒有辦法。


 


        就讀的學校或者是工作的企業,對於人生的影響不言可知。於是,運氣這東西,就馬上變成了決定前途的最重大的因素。無法掌控的刺激,或者是難以拒絕的危險。


 


                @


 


        我猜就算有哪個學校真的錄取了我,那個時候我大概早就已經忘掉我是怎麼回答他們的essay了吧?就算記得又怎麼樣?畢竟,我寫的essay不是真的表達了我自己,而是在儘可能誠實下,刻意揣摩審查員心態的作品。


 


        如果要說這對我自己有什麼愧疚感的話,只要能夠讓我錄取,承擔這種包袱,一點也不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hapsody的部落格 的頭像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