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I.
 


date: 2004/2/12






 


        Dear Joyce,


 


        妳跟我提及有關人是否為人的自我認定,我後來想想,似乎是屬於形上學的問題。記得以前上課的時候,有看過這麼一句話:「構成人行為的目的,不能因為客觀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無法得出有效的知識,就去忽略使人產生行為動機的目的,有它存在的事實。」當時教材上面還有提到Heisenberg的測不準原理(Indeterminacy Principle),似乎是要印證一個論述:即使是無法確定的事情,我們在某些條件之下,也不能否定它以「現象」存在的客觀事實。


 


        不過實際上,思索自己受否為人這個命題,似乎又跟上述的說法無法完全契合。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表面上是確立了一個人存在的最直接表述。但是就像莊子曾經質疑自己是否為蝴蝶一樣,人的思想是否真的能夠代表一個人真正是一個人呢?甚至,就像卓別林把工人趕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的蒙太奇手法,如果我們只抽取兩者中趕人跟趕羊者的鏡頭,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判別出哪個人趕的是羊、哪個人趕的是人呢?


 


        我之所以會提到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因為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之中對此的討論,跟探究人是否真正為人的認知,有異曲同工之妙。


 


                @


 


        首先,我想先提提杜林測試。這個測試是這樣進行的:一個人坐在電腦控制室裡面,透過鍵盤等任何間接性方式跟另一個房間裡的東西溝通。假設你可以隨意決定談話的時間跟內容,並且必須在你結束談話之後判斷對方是人還是電腦。如果你無法區別,或者是將電腦誤判為人,那麼這部電腦就算通過杜林測試。


 


        當這個測試方法第一次被提出來的時候,科學家認為他們找到了一個恰當的方法,來判定一台機器是否真的擁有了某種程度的人工智慧:既然我們無法察覺出對方不是電腦,那就表示對方的溝通能力跟思考能力已經到了跟人差不多的地步了。真是如此的話,那麼這台機器就真的是擁有了「智慧」。問題是,你會因此就認定這台機器是一個可以獨立思考運作、跟人一樣有自主判斷能力的「生物」了嗎?


 


        沒有多久,一個加州大學的哲學家John Searle提出了一個叫做「中國室」(Chinese room)的議論:你坐在房間裡,某人給你一串用中文(或者其他任何你不懂的語言)寫的問題,你有一套參考書,書上有各種的解答指示,而且指令非常明確,就算你看不懂問題或答案,依然能根據參考資料的指示輕鬆作答。結果,最後顯現出來的謬誤跟杜林測試裡電腦的那一方一樣。一部能夠通過杜林測試的機器,決不表示它有智慧或意識。就像身處中國室的人雖然通過測驗,但是他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作什麼;電腦通過杜林測驗,也不保證它知道自己在作什麼。


 


        於是,在探討人工智慧的論述之中,我們可以反推到人身上:當妳在作一件事情的時候,妳是否真的知道妳在做什麽?


 


        這個問題之所以是屬於某種哲學性的探討,原因在於:我們雖然每天都要做很多很多事情,但是,是不是每一件妳所做的事情,妳都能夠真的明確了解這個行為的意義,跟自己為何而作的目的?


 


        我覺得,大部分之所以會有「我是否活的像個人」的這種疑意,都是基因於此。(覺得不妥可以反對)所以妳會認為最近花很多時間看小說的我活的比較像個人,難道是因為妳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讓妳覺得比窩在家裡看小說還要更沒有意義嗎?


 


                @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在他探討人工智慧的巨著「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裡面,提出所謂「機器人三原則」:


 


        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因為不採取行動而使致人類遭受傷害。


        在不違背第一原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原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我們可以在很多電影或者小說裡面,看到如果一個機器人不依照這三個基本原則去製作的時候,會發生多可怕的後果。但是同樣的,當屬於我這個世代的友人都開始陸陸續續進入職場之後,我也開始覺得這三個原則似乎也可以用在職場上。像這樣:


 


        雇員不能傷害雇主,也不能因為不採取行動而使致雇主遭受傷害。


        在不違背第一原則的情況下,雇員必須服從雇主的命令。


        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原則的情況下,雇員必須保護自己。


 


        所以呢?當我們開始迷惑於自我的認知、人性存在與否的同時,怎麼變得越來越像機器人,反而不太像人了?


 


                @


 


        我相信在妳研究的領域裡面,對於人體的認知一定比我要高明千百倍,但是對於人類思想上的無知可能跟我一樣貧乏。其實我不知道「活的像個人」到底應該怎麼定義。人家說哲學為科學之母,而蘇格拉底的哲學,就是從語意學開始的。但是要去定義、分析一個字詞,有時候相當無聊,可是卻又相當複雜。「活的像個人」就是人了嗎?或者只不過是個表現的太像是個活人的機器人呢?


 


        在影集StarTrek裡面,有一集提到關於全像投影(hologram)是否為人、是否擁有所有人應該有的人權的爭議。Hologram只不過是一個程式,一組電腦語言編碼、然後透過投影裝置投射出來的立體人影。但是如果當他能夠跟人一樣與妳互動—就像通過杜林測試一樣—而讓妳絲毫感覺不出差異的時候,妳要怎麼樣輕易的去判定他是不是擁有人權、該不該是一個「人」呢?


 


        影集中最後以一些他「不服從命令」、從而危害到其他人性命的表現,來證明了他不只是個程式,而是個跟大家一樣有血有肉的人。很諷刺的是,這卻是我們製造人工智慧的時候一直要避免的問題。但是,再反過來說,人如果只是全然的聽從其他人的命令—甚至只是意見—那他還能算是個人嗎?


 


    當然,並不是說從事各種的反抗舉動,就能夠證明我們是個人、或者活的像個人。至少,一台被輸入「做出所有跟指令相反的事情」的機器,在這方面還可以表現的更好。毫無意義的反動行為就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的機器沒有兩樣。最多,充其量不過是個不成熟的人罷了吧?然後,越說越糊塗,就連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個人,甚至是不是活的像一個人都不清楚。其實有時候我會很羨慕那些看似擁有自我意志的機器人,至少它們知道自己並不算是人,然後還認真的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不必像我們一樣,用著客觀意義上的人類肉體,不斷苦惱「人」的定義。


 


        也許我們應該把「怎麼樣才算是一個人」輸入電腦去問問看吧?


 


        Best regards,


        rhapsod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hapsody的部落格 的頭像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rhapsody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