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akira
date: 2004/1/15
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這四個月離職唸書的日子,比較可以用「苦撐待變」四個字來形容?
我猜大概是因為從考試成績看來,實在沒有什麼進展可言的緣故。很早以前就知道,自己的英文跟數學能力不好,從小開始就是這樣了。當然,自己的不認真跟不努力也有相當的關連,但是拼命的針對一些自己不拿手的事情苦鬥,實在不會是令人愉快的事情。有人說,英文能力跟數學能力息息相關,也許我的例子可以當作一個研究的例證。話說回來,自己到底又有什麼好的地方?值得拿出來炫燿的?
我曾經跟朋友說過,自己這段時間活像是個在太平洋正中央溺水的人一樣。雖然明知道沒有希望,但是在生命結束之前還是要拼命掙扎。期望著某種奇蹟的出現。然而掙扎著掙扎著,看起來似乎終究還是要沒頂。其實沒頂就沒頂、溺死就溺死,對於有所心理準備的期望,我沒有太大的痛苦。但是我比較不能接受的是有人用一種,「看吧,我早就告訴過你了」的態度來加深我的哀愁。是誰說過的呢?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啊!總覺得這種類似的說法有一種冷血的態度。即使知道對方是好心,還是很難坦然接受。
距離絕對溺水線,還有五天。苦撐,待變。
@
最近看到日劇「愛的力量」的重播。在「大搜查線」裡第一次看過之後,我就喜歡上了深津繪里這個演員本身,還有她自然而不做作的高超演技。所以,當我上次看到這部片子是由她主演的時候,我就抽空把這部片子全部看完了。故事其實相當單純而直接,在描述身為天才廣告設計師的男主角貫井功太郎(堤真一飾演),為了擺脫大公司的牽絆,決定辭職後自己出來獨立創業,但卻不斷體認到沒有大公司保護的現實殘酷。而本宮籐子(深津繪里飾演)則是被貫井搞錯名字而僱錯的職員,因為沒地方去只好死賴著不走。
跳過劇情部份,裡面最讓我深思的是故事進行到後段,女主角點出了原來男主角做出離職決定的心理因素:那並不是出自於一種勇敢的開創性精神,反而可能是一種逃避的心理;因為對自己的設計遭受限制而不滿,但是卻從來沒有想要直接反抗,反而以「獨立創業」這個冠冕堂皇的詞彙來躲避。
怎麼聽起來很熟悉?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因為認定自己念書受到工作的限制,但是從來沒有認真試圖挑戰極限,所以以辭職在家唸書作為逃避。」
但是這部日劇對我來說的重點在於:即使是出自於逃避的心理所做出的決定,但是到如果最後這種貌似勇敢的態度,依舊導致了美好的結局,那我們要又怎麼說?逃避又怎麼樣呢?
人們總是有一種自尊,希望自己不要承認自己是在逃避困難跟折磨。所以在戰場上,撤退不叫做撤退,叫「轉進」。即使是像我這樣不要臉的人,都還很難光明磊落的承認自己的膽小跟懦弱。我想,很多人,包括我在內,許多看似主動的改變,也許只不過是姿態漂亮的撤退罷了。就像唸書跟考試,其實世界上有那麼多人可以一邊念書一邊工作,為何我做不到呢?邏輯上來說,因為我就是我,不是其他人,所以所有的類比都是錯誤的。人與人、團體與團體、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都不是可以相提並較的。可是為什麼我心中還是有一絲愧疚?一點慚愧?一點對不起誰的消沉?一點無奈的痛心呢?
大概是因為我的心中深深明白到,自己除了逃避之外,往往沒有做出一些讓導致結局美好的努力吧?就像「逃避」跟「轉進」的一體兩面,「擇善固執」跟「頑冥不靈」也不過往往是互相掩飾的辭彙。如果人沒有理智去探究自己的作為,那麼我對於自己的一些堅持,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呢?還是說其實我只不過是軟弱到不敢去探討罷了?
無論如何,我希望我做的一切決定不要被自己後悔。即使是錯誤的觀念導引出的錯誤決定,我也希望能夠在最大的錯誤之中,尋找至少一點點的正確性,甚至把那個正確性變成我全部的人生。
雖然,也許,我的決定真的是一個被誰顯而易見看出的錯誤。但是人,人本來就不會知道未來是什麼,請不要把一切都看成理所當然的應該,更不要在我對自己失望透頂的時候跟我說,「看吧,我就知道。」你可以嘲笑我,但是我不會完全無所謂。我很難過,你知道嗎?
人從出生開始總是在學習著怎麼去愛人,但卻個個都是天生傷害人的高手。
@
標題是「愛的力量」的主題曲,「」的發音。原來的意思應該只是「閃爍」的狀態詞,不過如果翻譯成「閃啊閃啊」,大概太沒意思了吧?所以最後台灣翻譯成「閃爍的愛」。這是一首應該芭樂到極點的情歌,但是小田和正就是有辦法讓我一次就為這首歌傾倒。為他鼓掌。